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这一重要论述为我们准确把握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深刻认识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意义
(一)这是打破传统产业边际效益递减瓶颈的重要途径。当前,全球科技竞争已进入“无人区”探索阶段,唯有掌握原创性、颠覆性技术,才能在国际分工中占据价值链高端。我国在5G、新能源等领域的实践表明,新质生产力正在成为改写全球产业规则的核心变量。
(二)这是破解资源环境约束的战略选择。随着“双碳”目标深入推进,传统高耗能、高排放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新质生产力通过清洁能源替代、循环经济技术、碳捕集等创新方案,实现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的协同共进。光伏发电成本十年下降90%、动力电池能量密度持续提升等案例证明,绿色技术创新既能降低环境治理成本,又能创造新的市场空间。这种发展范式转变,将推动经济社会从资源依赖型向技术驱动型根本转型。
(三)重构全球竞争新优势的重要支撑。在数字经济时代,数据要素与算力基础设施成为新型战略资源。通过建设数字孪生工厂、智慧城市等应用场景,我国能够将超大规模市场优势转化为技术创新优势。北斗导航系统服务全球、新能源汽车出口量跃居世界第一等成就,正是新质生产力赋能产业升级的生动体现。这种竞争力不仅体现在产品层面,更表现为标准制定、商业模式、产业生态等系统化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
---此处隐藏3273字,下载后查看---
(一)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一要加大科研投入。政府和企业应合力建立多元化、可持续的投入机制。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为科技创新提供源头活水。二要加强人才的培养和引进。要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加强教育改革,注重培养创新型人才,同时要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发展,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创新人才队伍,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三要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机制。要打破科研机构、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壁垒,建立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加快科研成果从实验室到市场的转化速度,推动新质生产力快速发展。
(二)改革生产关系以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一要完善产权制度改革。完善产权制度有利于保障企业的创新权益,激发市场主体的创新活力。创新活力的提高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以更好地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二要调整产业政策。政府应根据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适时调整产业政策,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优化产业结构,促进新质生产力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三要完善市场机制。要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完善要素市场,促进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这有助于激发市场活力,使新质生产力在良好的市场环境中茁壮成长。
(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一方面,要坚持以满足人民需求为导向。要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通过科技创新提供更多优质、便捷的产品和服务,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另一方面,要促进社会公平参与。保障社会各阶层、各群体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有平等的参与机会和权益。通过提供培训和创业支持,鼓励人们积极参与新质生产力的创造和应用,实现发展成果的共享。
(四)推动绿色发展理念融入新质生产力发展。一方面,要坚持技术创新与生态保护协同发展。鼓励企业开展绿色技术研发和应用,将生态保护理念融入新质生产力各环节。通过技术创新降低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良性互动。另一方面,要坚持绿色低碳发展政策支持。加大对绿色产业的支持力度,推动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等产业快速发展。建立绿色产业发展政策体系,引导企业转型升级,实现新质生产力发展绿色转型。
同志们,新质生产力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生动体现,对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我们要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改革生产关系,以人民为中心推动发展,加强区域协调与绿色发展,要充分发挥新质生产力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巨大作用,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