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讲稿:系统把握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原理性贡献

更新时间:2025-07 来源:网友投稿

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在诸多领域与方面对马克思主义作出了巨大的原理性贡献。原理性贡献与原创性贡献有所区别,并非所有的原创性贡献都属于原理性贡献,只有揭示事物深层本质与基本规律、具有普遍意义的原创性贡献才属于原理性贡献。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原理性贡献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相关原理的内容已经较为明确,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此基础上作进一步的拓展创新。第二种类型是相关原理的内容虽有但不多,经典著作中的论述也较为缺乏,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新使这一原理充实与丰满起来。第三种类型是基本原理已经存在,但其指的是社会历史的根本规律与最终趋势,无法完全对应现实。比如按照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共产主义社会要消灭市场、资本与私有制,但现在中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种情况下,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针对某些原理实现的是突破性创新。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原理性贡献的判断标准主要是三条。一是对GCD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在诸多领域、方面有质的提升,从整体上深化了对这三大规律的认识。二是新的原理性认识作为对规律与本质的新揭示,不仅适用于当代中国,对社会主义国家、广大发展中国家,乃至对于整个人类发展进步的诸多领域和方面都具有广泛而深刻的指导意义。三是原理性创新在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是这一思想的重要支撑点或关键创新点,对于整个思想的构建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其内容来看,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原理性贡献是全方位、多领域的,必须系统予以把握。

生产力理论方面,原理性贡献体现在新质生产力观点的提出

按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马克思曾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但其没有也不可能指出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会达到哪一个阶段,这种高度发展究竟如何推动生产力的进步。总书记提出的“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则在人类第四次科技革命的大潮中有效回答了以上问题。有别于传统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代表生产力演化中的一种能级跃迁,是科技创新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为基本特征。这种新质生产力必将催生新产业、新产品和新业态,从而引起整个人类生产关系、社会结构与上层建筑的巨大变迁。新质生产力概念集中体现了数字时代先进生产力的内涵,其提出把握住了人类生产力发展的最新规律与趋势,并且科学回答了数字技术革命如何作用于生产力的各要素,使之生成新质的问题,丰富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

经济制度理论方面,原理性贡献集中体现在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定位

按照传统的基本原理,资本主义实行商品经济,共产主义实行产品经济,但现实社会主义国家的生产力状况决定了不可能固守这一经典理论而必须对其进行发展创新。党的十四大报告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并强调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但强调结合并不意味着承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内在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自党的十五大至十九大,我们党都没有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纳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基于生产力发展的内在需求,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升为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基本经济制度是社会经济在生产关系中最基本的规定,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对经济制度属性和经济发展方式具有决定性影响。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升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表明党对市场经济的认识在不断深化,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在不断深化。这种规律性认识的深化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的颠覆性创新,不仅对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而且对整个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都将产生极为深刻的影响。

民主观方面,原理性贡献体现在全过程人民民主理论的提出

---此处隐藏2960字,下载后查看---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GCD宣言》等经典著作中,马克思、恩格斯深刻阐发了世界历史理论以及共产主义社会的“自由人联合体”理论。“自由人联合体”对应无阶级社会的历史远景,而在当代全球资本主义制度与社会主义制度并存的情况下,在整个人类社会面临共同挑战,命运与共、休戚相关的情况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成为一个新的关乎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时代课题。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总书记以正确的历史观、大局观和角色观,胸怀天下,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作为正确理念指引,包括新的合作观、新的文明观、新的发展观、新的安全观、新的治理观。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深刻把握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对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的重大突破性贡献。

社会主义本质观方面,原理性贡献体现在提出“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那里,对新社会特征的理解是多维度的,但并没有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视为本质特征。纵观我们党百余年历程,尽管高度重视并不断强调党的领导,但在党的十八大以前,或者从经济制度方面,或者着重从解放与发展生产力、以人为本、社会和谐等现实功能方面来把握社会主义本质,没有将党的领导纳入社会主义本质的维度中。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断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改革发展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日益错综复杂。这种情况下,党的领导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极端重要性、不可或缺性持续凸显。基于此,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GCD领导。这一重大论断的提出,表明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言,党的领导并非一个变量,而是一个常量,并且是最为关键、最为核心、最为内在、最为本质的因素与常量。这一重大判断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解进一步提升到领导主体的高度,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和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

建党学说方面,原理性贡献体现在提出深入推进党的自我革命,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

革命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主要强调经济革命、政治革命、社会革命和文化革命,对于在对外开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并没有十分深入的研究与论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总书记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重大时代课题,着眼建设世界上最强大的政党的新要求,提出深入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坚持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这一重大判断深刻揭示了百年大党永葆青春活力、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奥秘,有效解决了世界政党执政包括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一直存在的自我监督的世界性难题,破解了政党治理与国家治理的“哥德巴赫猜想”,为我们党找到了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极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革命学说,极大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