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全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情况的调研报告

更新时间:2025-07 来源:网友投稿

根据2025年常委会工作安排,5月12日、13日、27日,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X调研组分别赴X县、X区、X区7个村(居)开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专题调研,并召开汇报座谈会,详细了解了各地政策衔接落实、防返贫监测、帮扶产业发展、和美乡村建设等情况,并与有关部门负责人、市人大代表、乡村振兴联系点负责人、农民贴心人、脱贫户进行了深入交流。现将有关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开展情况

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后,上饶市锚定“作示范、勇争先、善作为”目标,聚焦“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始终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牢牢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得到全面推进。

(一)聚焦巩固政策落实,建立完善长效机制

1.确保帮扶政策总体稳定。过渡期内,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健康帮扶方面,积极落实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制度有关规定,确保脱贫人口、特困人员、低保对象、监测对象等全部纳入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保障框架,参保率持续稳定在99%以上,2021年至2025年5月,原建档立卡人员以及特困、低保、监测对象医疗费用经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累计报销83.13亿元。教育帮扶方面,构建了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完整资助体系,通过健全控辍保学工作联动机制和月报制,实现义务教育阶段脱贫家庭和监测对象家庭子女零辍学。2021年以来累计资助学生169.4万人次。住房保障方面,贯彻落实有关文件要求,稳步推进住房安全保障工作,2021年至2025年一季度,全市完成危房改造农户1520户。饮水安全方面,创新小型农村集中供水工程运营管理模式,落实各方责任,建立月调度动态监测机制。2021年至2025年,全市下达中央补助资金总和1.04亿元,完成农村集中供水工程维养3394处,服务人口977.4万人次。兜底保障方面,通过部门联办、数字赋能、集成服务,实现低保对象享受救助政策“最多跑一次”。2021至2024年累计为低保对象办理联办事项28.5万件,落实惠民资金4.5亿元,发放两项补贴759.2万人次。易地搬迁后续帮扶方面,2021年至2024年,易地搬迁安置区项目125个,使用衔接资金共2783.97万元。安置点及周边共有产业基地12个,安置点所在村成立集体经济组织83个,实现搬迁群众就业6347人。2.确保监测监管规范有效。健全完善动态监测预警帮扶机制,通过农户自主申报、行业部门预警、乡村干部和工作队上户摸排三条线,实现早发现、早纳入、早帮扶。纳入监测对象50771人,通过分层分类精准帮扶,针对监测对象返贫致贫风险点制定措施,充分发挥各类经营主体带贫益贫作用和公益性岗位兜底保障作用,稳定消除风险31504人,占比62.1%。截至目前,全市扶贫(帮扶)资产共140.1亿元,其中经营性资产31.7亿元,公益性资产99亿元,到户类资产9.4亿元。有关部门明确管理重点、责任主体,全面梳理脱贫攻坚实施项目,形成清单并精准登记。搭建县、乡、村三级台账体系并录入全国防返贫监测信息系统,确保账账、账实相符。采用“自上而下反馈,自下而上核查”的双线排查模式界定资产“五权”和类型,部分县市区引入第三方核查,保障资产安全。

(二)聚焦乡村振兴发展,持续推进重点工作

---此处隐藏4058字,下载后查看---

持续推进乡村建设行动。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水平和提升乡村建设总体质量。不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围绕“四融一共”和美乡村示范创建行动,完善农村路网、水网、电网、通信网、物流网,加大对乡村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投入,构建城乡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网络体系,促进城乡基础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加快帮扶产业发展。加强对帮扶产业的指导和支持,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产业兴旺。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结合乡村旅游和乡村电商等新型业态,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升产业发展的规模化、集约化水平。强化农产品精深加工,延长产业价值链,强力支持食品工业带动特色产业价值链提升发展,塑强一批区域公用品牌,增强农产品附加值,夯实联农带农基础。引进和育强新型农业主体,加快壮大省、市级龙头企业和示范性合作社,培育发展中小微企业和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引导脱贫户和监测户等农村低收入群体有效嵌入产业链,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三)注重实用人才培养,加强队伍建设管理

按照人才发展建议,深入推进人才培养、引进和激励工作,打造一支高素质、多元化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为乡村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强化村级班子队伍建设。要加大力度培养政治素质过硬、服务意识较优、带头作用较好,懂产业、善发展的年轻党员,充分发挥党员在乡村振兴工作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强化乡村人才培育。整合培训资源,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农村实用人才培训,提高农民素质、技能和就业竞争力。加强新型农民培育,重点培养乡村致富带头人、技术能手、乡村工匠等本土骨干力量,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强化人才引进。积极出台相应政策,吸引各类人才返乡、入乡创业就业,投身乡村振兴,鼓励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人员扎根乡村基层。要不断建立保障机制和激励机制,既要解决人才后顾之忧,又要表彰奖励优秀人才,激发积极性和创造性。强化合作社队伍的管理。壮大合作社成员队伍,积极吸纳本村在外务工的年轻人入股合作社,积极寻求机会组织合作社成员到外参加学习、培训,提升合作社成员的产业发展、产业管护能力。

(四)拓宽融资筹资渠道,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在拓展融资渠道上谋出路。抓住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衔接的契机,积极争取政策支持,积极协调项目支撑,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建立以项目投入为主体,财政、信贷、社会和群众自筹资金等多渠道、全方位、宽领域的投融资体系,围绕乡村振兴推进建设引导多元化资金支持乡村产业发展。优化整合各项财政资金支持产业发展相关政策,积极创新财政资金投入方式,完善资金管理办法,将监督、管理和控制贯穿于财政资金支持乡村产业发展的全过程。建议上级部门适当调整衔接资金支持方向,让县级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因地施策,充分发挥衔接资金使用效益,带动群众增收。在壮大集体经济上做文章。鼓励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出租、合作开发、入股经营等方式盘活利用农村集体资源资产,支持符合条件的村集体经济组织作为农业产业项目和农村小微工程项目实施主体,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夯实乡村振兴根基。培育一批示范型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促进适度规模发展,探索强村带弱村、联村抱团发展、聘请职业经理人等集体经济发展新模式,强化利益联结,扩大农业社会化服务,带动持续稳定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