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委员履职程序规范化建设的现状与对策

更新时间:2025-07 来源:网友投稿

一、政协委员履职程序规范化建设的实践进展

(一)制度框架逐步完善,履职依据日益清晰

近年来,各级政协组织围绕委员履职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例如,全国政协修订《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履职工作规则》,明确委员参加会议、提交提案、参与调研等具体要求;地方政协则结合实际出台实施细则,如某省政协制定《委员履职量化考核办法》,将委员出席会议、发言质量、提案数量等纳入考核指标。这些制度为委员履职提供了基本遵循,推动了履职程序从“经验型”向“制度型”转变。

(二)平台载体不断创新,履职渠道持续拓展

随着数字化技术发展,政协组织搭建了多元化的履职平台。线上方面,全国政协推出“委员履职平台”APP,实现提案提交、会议报名、学习资料共享等功能;地方政协探索“网络议政”“远程协商”,打破时空限制。线下方面,委员工作室、界别活动室等实体平台覆盖城乡,成为委员联系群众的重要阵地。例如,某市在社区设立“委员驿站”,每月定期接待群众,收集社情民意,有效拉近了委员与群众的距离。

---此处隐藏2571字,下载后查看---

一是开展需求调研。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等方式,了解委员在政策理解、调研方法、协商技巧等方面的短板,制定差异化培训方案。二是丰富培训形式。引入“案例教学”“模拟协商”“实地研学”等互动式培训,例如,组织委员到先进地区考察乡村振兴实践,现场模拟协商议政场景。三是建立培训档案。记录委员参与培训的课程、成绩和反馈,作为后续培训内容调整的依据。

(四)完善考核评价体系,树立“重质效”导向

一是优化考核指标。将提案质量、建议采纳率、群众满意度等纳入考核,降低出席率等数量指标权重。例如,提案考核中,设置“创新性”“可行性”“落实效果”等评分项,由承办单位、专家和群众代表共同打分。二是强化结果运用。将考核结果与委员续任、评优评先挂钩,对连续两年考核不合格的委员进行劝退。三是公开考核过程。通过政协网站公示委员履职情况,接受社会监督,增强考核透明度。

(五)突出界别特色优势,创新履职程序设计一是设立界别专项课题。根据界别领域热点问题,每年确定若干专项调研课题,由界别委员牵头完成。例如,科技界委员围绕“人工智能伦理”开展调研,形成专业报告。二是保障界别发言权。在协商议政中,明确各界别委员发言比例,并设置“界别代表发言”环节,确保小众界别声音被听见。三是打造界别品牌活动。例如,工会界委员定期举办“职工权益保障论坛”,医药卫生界委员开展“健康科普进社区”活动,增强界别凝聚力。

政协委员履职程序规范化建设是新时代人民政协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面对制度执行、平台运用、培训实效、考核导向和界别特色等方面的挑战,需以“制度完善+技术赋能+机制创新”为路径,推动履职程序从“有章可循”向“有章必循”、从“形式规范”向“实质有效”转变。唯有如此,才能充分发挥委员主体作用,为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贡献政协力量。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