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领导班子成员“七一”党课讲稿范文1

更新时间:2025-07 来源:网友投稿

今天,我们齐聚一堂,以讲党课的形式庆祝中国GCD成立104周年。坐在台下的,有党龄超过50年的老支书,有刚转正的“95后”村后备干部,有扎根田埂的农技站党员,也有带领乡亲们搞合作社的致富带头人。咱们都是苏北土地上的“泥腿子干部”,今天不讲虚话套话,就围着“咱们脚下的土地、身边的变化、心里的责任”掏掏心窝子。

一、从老墙根的“入党申请书”说起:咱们苏北的党员,从来都是“泥土里长出来的信仰”

上个月,我在走访老党员张茂才同志时,他从木箱底翻出一张泛黄的纸——那是1976年他写的入党申请书。纸页边角卷着毛边,字迹却工整得像用尺子量过,最后一句是:“我想当党员,就想带着全队把村南那20亩涝洼地改成旱涝保收田。”后来,老张带着社员们挑了8000多担土,真把那片“蛤蟆坑”变成了“吨粮田”。

这让我想起咱们苏北大地的红色根脉。盐阜平原上,新四军军部旧址的青砖墙上还留着弹孔,可当年老百姓宁肯自己吃榆树皮,也要把最后一把米送给子弟兵;淮海战役支前纪念馆里,一辆辆独轮车的车辙印子深嵌在展柜里,其中70%来自咱们徐州、宿迁的农村;就在十年前,响水“3·21”爆炸事故中,党员突击队顶着毒气冲在最前面,有人防护服破了,就用湿毛巾裹着继续救人……

咱们苏北的党员,信仰从来不是写在本本上的,是扛着锄头在地里干出来的,是端着粗瓷碗和群众唠出来的,是在暴雨里堵决口、在疫情中守卡口熬出来的。就像咱们阜宁的老支书周永才说的:“党员的‘党’字怎么写?上面是‘小’,心里装着群众的小事;下面是‘儿’,咱是群众的贴心儿。”

---此处隐藏2853字,下载后查看---

对“90后”“00后”的新党员:你们是“春苗”。别嫌下田沾泥,别嫌走访费嘴,别嫌加班辛苦。咱们苏北的土地最养人——你在地里蹲一年,比在办公室学三年管用;你和群众唠十回,比看十本“乡村振兴指南”实在。

同志们,104年前,一群平均年龄28岁的年轻人在红船上立下誓言;今天,咱们站在苏北的土地上,脚下是祖辈们用血汗开垦的田垄,眼前是乡亲们对好日子的期盼。咱们的党课,不在会议室的空调底下,在晒得发烫的麦场里,在露水打湿的田埂上,在群众端来的那碗凉白开里。

最后,我想用咱们响水一位老党员的话作结:“啥是党员?就是大旱天第一个跳进水库挖淤泥的人,是暴雨夜第一个爬上堤坝守缺口的人,是村里最穷的那家孩子交不起学费时,偷偷塞钱过去却不肯留名的人。”

愿咱们永远记住:我们的党徽,是戴在胸前的,但分量,要扛在肩上;我们的誓言,是写在纸上的,但践行,要落在脚下。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