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审计局提升国有企业审计监督监督质效的做法和思考

更新时间:2025-07 来源:网友投稿

为认真贯彻审计署关于做深做实研究型审计的要求,xx市审计局聚焦主责主业,将研究型审计融入国企审计工作全过程,着力提升审计监督质效,积极推进市政府向市属重点国有企业外派审计监督组制度,研究制定出了国有企业监督“xx模式”的工作思路,各项工作有序开展、初见成效。

一、基本情况

截至xx年末,全市纳入统计范围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xx户,资产总额xx亿元,负债总额xx亿元,资产负债率75%。其中,市属国有企业xx户,资产总额xx亿元,负债总额xx亿元,资产负债率76%,全年累计实现营业收入xx亿元。纳入外派审计监督组的重点国有企业xx户。

近年来,市审计局立足高质量发展阶段,围绕市委市政府对市属国有企业的工作要求和部署,深入学习贯彻“全面推进国资国企改革发展,推动市属企业做强做优做大,更好发挥国有企业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引领带动作用”等理念,积极围绕深化国有企业和国有资本审计监督,先后重点围绕国有企业贯彻落实重大政策任务、聚焦主业与创新发展、合规经营绩效等方面,开展市属国有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专项审计调查及市属国有企业资产负债损益审计项目30个。总的来看,我市国有资产总体运行情况是好的,国有经济布局逐步优化,市政府有关部门积极稳妥地推进市属国有企业改革发展,不断为企业改革发展创造良好环境,xx年度上交国有资本收益xx万元;加快培育规模企业,截至12月底,新增规上工业企业xx户。通过审计,摸清了市属国有企业总体情况,资产规模,收入总量,国资监管制度建设及执行情况,国有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国有企业和国有资本管理的建议,提升国有企业和国有资本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促进国资国企创新发展、持续发展、领先发展。

二、现状和难点

---此处隐藏2130字,下载后查看---

随着国有企业监事会职责的划入,国资国企审计功能将更实,权力范围更广,也更到位,由原来一定程度的“出资人审计”向国家审计转变,构建了统一高效审计监督体系。从审计实践看,目前对国有企业的经常性审计还没有建立中长期的发展规划和相应的配套措施,以及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不足等方面,导致无法满足“国有企业、国有资本走到哪里,审计就跟进到哪里,不留死角”的要求。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和国有资本监督,就应结合国有企业财务审计、经济责任审计、专项审计等业务以及相关的周期、重点、频次等问题进行统筹规划,确保国有企业审计全覆盖。

(一)坚持党的领导,加快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坚持党的领导是国有企业的独特优势,将审计工作统一到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任务上来。审计机关要改进审计管理方式方法,制定好年度审计计划,推进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全覆盖;要坚持党政同责、同责同审,坚持应审尽审、凡审必严、严肃问责;要揭示企业在贯彻执行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完成改革重点任务、企业治理体系建设、落实“三重一大”制度、领导人员履行经济责任等方面的风险隐患,推动企业补短板、强管理、防风险、增效益,增强国家审计在提升企业治理水平、促进企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中的政治责任和担当。

(二)强化审计监督力度,规范国企运营机制。坚持以审计监督为“抓手”,结合双统筹,建立常态化监督机制。日常监督过程中,强化对贯彻落实现代企业制度构建情况的审计监督,从制度层面解剖问题产生的原因,关注是否建立有适用自身经营特点的内部管控制度,监事会、内控部门或关联控制方是否建立及职能履行情况,是否对子公司内控体系建设及执行开展督导。从建立健全国资监督规章制度层面,加大对国有资产监管及资本收益收取制度和监管机制的监督,并提出有价值的审计意见,在国企决策科学化、内部管理规范化、风险防控常态化发挥积极作用。

(三)加强资源整合,扩大监督实效。聚焦国企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三重一大”等重大事项,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新时代国有企业审计工作的新特点、新使命、新要求,精准把好审计方向关、审计问题关、审计整改关,切实做好国有企业常态化“经济体检”。一是要积极主动与纪检监察、组织、财政、税务、国资监管等相关监管部门,建立协同配合、问题移送和案件查处机制,发挥监督合力,对发现的违规违法问题及时沟通、反馈和处理;二是根据年度工作计划,采取“请进来、走出去”模式,通过视频培训、现场讲解等方式,积极实施内部审计培训,加强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改变缺乏内部审查机构建立的现象,提升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质量;三是将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与资源环境审计、金融审计、投资审计、专项审计调查等项目相结合,充分整合资源,协同开展工作,提高揭示矛盾和风险、查出重大违规违纪问题的可能性,共享审计成果,提高审计成效。

  (四)深入开展研究性审计,提高服务效能。结合“金审”项目系统的实施应用、国有企业“大企业数据”审计试点,认真落实研究型审计的工作要求,建立对国有企业定期数据采集和分析机制,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全面分析比对海量数据,从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大局出发,深入研究地方国有企业历史沿革、职责职能、现实状况和风险隐患等问题,深刻分析国有企业经营过程中各类问题产生的原因,全面揭示制度性漏洞、机制性缺陷,并以审计报告、审计要情等载体提出堵塞漏洞、加强管理、促进改革的意见建议,充分发挥“治已病、防未病”的审计监督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