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入,边界地区因行政划分等因素面临诸多治理难题。党建联建为突破这些边界壁垒、实现区域协同共治提供了有效途径。本文探讨了党建联建在打破行政、资源、信息等边界壁垒中的作用,分析了协同共治的模式与成效,阐述了推进党建联建与协同共治的策略,旨在为促进区域和谐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进程中,区域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但行政区划的客观存在使得不同区域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种边界壁垒。这些壁垒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资源的优化配置、信息的有效流通以及区域的协同发展。党建联建作为一种创新的治理模式,以党组织为纽带,整合各方资源,凝聚各方力量,致力于打破边界壁垒,实现区域的协同共治,促进区域的和谐稳定与高质量发展。
一、边界壁垒的具体表现及影响
(一)行政边界壁垒
不同行政区域的政府在制定政策和规划时,往往从本地区利益出发,缺乏对相邻区域的统筹考虑。在产业布局上,可能出现相邻地区产业同质化竞争的情况,导致资源浪费和市场秩序混乱。例如,两个相邻的县级行政区都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产业,各自建设了大量的加工厂,但由于市场容量有限,企业之间为争夺原材料和市场份额展开恶性竞争,不仅降低了企业的经济效益,也影响了整个区域的产业发展质量。
---此处隐藏4248字,下载后查看---
四、党建联建与协同共治的成效
(一)经济协同发展成效显著
通过党建联建打破边界壁垒,实现了区域之间的资源共享和产业协同发展。在产业一体化方面,相邻地区的企业通过合作实现了产业链的延伸和优化,显著提高了产业的竞争力和经济效益。例如,在长三角地区,通过党建联建推动了区域内产业的协同发展,形成了以上海为核心的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上海的研发优势与苏州、无锡等地的制造能力深度融合,华为在上海设立研发中心,将部分生产环节布局在周边城市,带动了周边地区超200家配套企业发展,年产值增长超30%,有效带动了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
在市场一体化方面,信息的畅通和政策的协调使得区域内的市场更加统一和规范,促进了商品和要素的自由流动。各地政府通过党建联建平台,联合出台企业扶持政策,搭建跨区域的信息共享平台,企业可以更加便捷地开拓市场,扩大销售规模。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例,通过统一的市场准入标准和物流体系优化,区域内企业物流成本降低15%,市场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大幅提高,有力推动了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二)社会和谐稳定局面进一步巩固党建联建和协同共治有效地解决了边界地区的矛盾纠纷和社会问题,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在矛盾纠纷化解方面,通过建立跨区域的矛盾调解机制,及时处理了边界地区的土地权属、环境污染等纠纷,维护了社会秩序。例如,在两个相邻的农村地区,因灌溉水源分配问题产生长期矛盾,通过党建联建组织双方村民代表、党员干部及相关部门负责人进行协商,共同制定公平的用水方案,并建立联合巡查小组,彻底解决了矛盾。同时,党建联建还推动了区域间文化交流与融合,联合举办民俗活动、文艺演出等,增进了群众之间的情感联系,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让边界地区从“矛盾多发带”转变为“和谐示范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