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党课讲稿:凝民族心、聚团结力共绘中华同心圆

更新时间:2025-07 来源:网友投稿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总书记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谋划和部署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重大决策部署,并将其确立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深入阐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历史必然,明确提出了新时代新征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总体要求,为不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推动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今天我以“凝民族心、聚团结力共绘中华同心圆”为题,从以下三个方面与大家共同学习探讨。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刻内涵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对坚持中国GCD领导的生动诠释。中国GCD自成立以来,着眼于不同历史时期我国民族关系实际和民族工作主要任务,不断深化对民族问题的认识,确立了以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为主要内容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各民族只有在中国GCD的领导下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团结、进步。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断,为中国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统一了思想,指明了方向。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时代硕果。总书记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民族问题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审时度势地把握中国民族问题的具体实际,创造性地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民族工作重大命题,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自古以来,中华各民族之间是“和而不同”的关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包容各民族文化差异,强调中华民族的整体性,是各民族多样性与中华民族整体性的统一。在中华文明几千年的融合发展与华夏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中,已然共同熔铸、形成了中华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体现出各民族的文化特征和精神风貌,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源源不断的生命滋养。(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对西方民族主义理论的批判与超越。中国的民族形成和民族国家建构过程具有鲜明的独特性,抵御并消除了西方民族观念对形塑中华民族的消极影响,摒弃了西方民族主义的排外性。中华各民族共同开拓辽阔的疆域,共同书写悠久的历史,共同创造灿烂的文化,共同培育伟大的精神,从而夯实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根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旨在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是对西方民族主义狭隘范畴的批判与超越,深刻体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理念。

---此处隐藏2537字,下载后查看---

总书记强调:“必须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高度把握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历史方位,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统筹谋划和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

(一)要聚焦夯实政治基础,坚定不移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实践证明,只有中国GCD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凝聚各民族、发展各民族、繁荣各民族。要结合新时代民族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加强民族领域基础理论问题和重大现实问题研究,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政策的话语体系,为新时代民族工作提供源头活水和智力支撑。要夯实民族工作基层基础,大力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和各类人才,不断推动民族事务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再上新台阶。(二)要聚焦夯实认识基础,坚定不移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我们要深入学习和领会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纳入干部教育、国民教育和社会教育,引导各族群众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植入各族人民心灵深处。要协同多学科、多机构、多领域,建立和完善研究体系,聚焦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等课题进行研究,为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提供学术支持。要牢牢把握舆论主动权和主导权,让互联网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大增量。

(三)要聚焦夯实社会基础,坚定不移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旗帜,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基础。要坚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增进一体,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让各族群众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要创新工作方式和载体,全面深入持久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把各族群众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GC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要采取有力措施,全面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不断提高各族群众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水平,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

(四)要聚焦夯实思想基础,坚定不移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各民族在文化上要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共同为中华文化的发展和繁荣作出贡献。要坚持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方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推动各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要采取家庭教育、课堂讲授、社会实践等方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让各族群众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增强中华文化自信,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五)要聚焦夯实物质基础,坚定不移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让改革开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族人民,不断增强各族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民族也不能少“,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要进一步实施促进民族地区和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兴边富民行动等规划,继续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把”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的能力。要在农村贫困人口如期脱贫的基础上,着力推进乡村振兴工作,让各族人民迈向更加美好的生活。(六)要聚焦法治基础,坚定不移推进依法治理民族事务。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健全民族工作法律法规体系。要依法保障各民族合法权益,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什么问题就按什么问题处置,依法妥善处理涉民族因素的案事件,保证各族公民平等享有权利、平等履行义务。要严密防范、坚决打击各种渗透颠覆破坏活动、暴力恐怖活动、民族分裂活动、宗教极端活动,努力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