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层公办养老机构管理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管理政策不健全
基层制定养老政策大多以省级文件为参照,缺乏对本地实际情况的深入调研和分析,导致有关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存在空白地带。如,某县出台老年人补贴、特困人员救助等宽泛政策,对于养老机构的建设标准、运营规范、服务质量评价等核心内容未予明确,没有形成系统性、可操作性的办法。以社会托养收费为例,缺乏统一的定价依据和监管机制,不同乡镇收费标准差异大,有的每月800元,有的高达3000元,不仅加重老年人及家庭经济负担,还容易引发社会矛盾。
(二)管理机制不顺畅
---此处隐藏2007字,下载后查看---
政府加大资金投入,重点支持适老、医疗护理、康复训练设施建设。完善房间无障碍卫生间、紧急呼叫系统,建设公共区域无障碍通道,加强设施维护保养。引入智能设备,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分析老人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加强与医疗机构合作,建立医养结合模式,开通绿色就医通道,安排医护人员定期巡诊、开展健康讲座。
(五)注重人员培育,提高服务质量
落实系统培训计划,定期开展业务培训与考核评价,将结果与薪酬、晋升挂钩。提高职工待遇,建立合理薪酬体系,纳入社会保障。改善工作环境,增强职业认同感。丰富服务内容,开展精神慰藉、文化娱乐、医疗护理等多样化服务。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公益创投等方式,引入社会力量,提供专业化、多样化养老服务,满足老年人多层次需求。
(六)规范审计监督,促进事业发展审计部门应将“一老一小”执行和落实情况纳入年度项目计划,加强民政部门和乡镇政府权责履行情况检查。审查制度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收费及减免政策。“关注县级直管”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重点审核项目建设程序、工程质量、资金使用等领域,评估设施建设的质量和效益。推进医养结合,真正提供便捷、高效的医疗服务。
基层公办养老机构在我国养老服务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其管理服务水平直接关系到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尽管当前基层公办养老机构在管理服务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但通过健全法规体系、优化管理机制、完善内控制度、加强设施建设、注重人员培育以及强化审计监督等一系列措施,能有助于提升基层公办养老机构的管理服务水平,推动养老服务事业高质量发展,让广大老年人能够享受到更加优质、高效、便捷的养老服务,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