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高政治站位,深刻认识防治统计造假的极端重要性
(一)防治统计造假是践行两个维护的政治自觉。统计造假本质上是政治意识淡薄、党性原则弱化的表现,直接背离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连续出台《关于深化统计管理体制改革提高统计数据真实性的意见》等纲领性文件,构建起“不敢假、不能假、不想假”的制度体系,其核心要义就是通过统计领域的自我革命来捍卫“两个确立”。实践中我们看到,个别地区存在的“数字出官”现象,实质上是政治生态问题的统计投射;一些领导干部干预统计数据的行为,反映的是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松弛。防治统计造假必须作为“政治三力”的试金石,通过建立党委领导、统计负责、部门联动的责任链条,将《统计法》执行情况纳入政治巡察内容,以零容忍态度查处统计违纪违法案件,真正把两个维护落实到每一个统计指标、每一张统计报表之中。(二)防治统计造假是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工程。在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关键时期,统计数据是经济运行的晴雨表,其真实程度直接决定宏观调控的精准度。当前我县正处在产业转型升级的攻坚期,更需要通过真实的统计数据来捕捉新动能培育的苗头性信号、发现结构优化的趋势性变化。但在传统考核机制下形成的速度情结仍未完全消除,部分乡镇存在的数据注水现象,可能导致对过剩产能的误判、对新兴产业的误读。X县曾因虚报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导致政策资源错配,最终延缓了产业调整进程。这就要求我们构建质量型统计新范式,一方面建立“指标间逻辑校验+部门数据比对+现场核查”的三维防控体系,另一方面创新开展统计质量提升年活动,重点监测研发投入强度、单位GDP能耗等高质量发展指标,使统计数据真正成为经济发展、政策制定的定位仪。
(三)防治统计造假是重塑政府公信力的关键战役。政府统计本质上是与人民群众的诚信契约,一组失真的GDP数据可能摧毁的是几代人积累的社会信任。从x省经济数据挤水分引发舆情风波,个别县市统计造假入刑案件的警示,都印证了“数字造假、公信力贬值、治理成本”攀升的恶性循环规律。特别是在自媒体时代,统计数据的任何瑕疵都可能被几何级放大,演变为公共信任危机。对此,我们要实施透明统计工程,建立统计数据生产、审核、发布全流程留痕机制,定期发布统计执法检查白皮书;开通统计开放日等社会监督渠道,邀请“两代表一委员”参与数据质量评估;探索建立主要统计指标诚信档案,对连续三年数据波动异常的地区启动专项审计。只有让统计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才能以看得见的真实赢得群众信得过的支持,筑牢治理现代化的数据基石。
二、强化责任担当,建立健全防治统计造假的长效机制
---此处隐藏2822字,下载后查看---
(一)加大统计执法检查力度,构建常态化监管体系。统计执法检查是遏制统计造假、保障数据真实性的关键防线。要强化统计法治权威,建立覆盖全面、程序规范的常态化执法机制。制定年度检查计划,采用“双随机一公开”方式对乡镇政府、职能部门及企业开展多维度检查,重点核查源头数据质量,通过比对原始凭证与上报数据验证真实性;检查调查方法、指标口径是否符合标准;重点关注基层统计规范化建设,包括台账管理、人员配备等基础工作。执法过程中要严格遵循《统计法实施条例》规定的立案、调查、听证等程序,对虚报、瞒报、篡改数据等行为实施一案双查,既追究直接责任人又倒查领导责任。针对跨区域、跨部门的重大统计造假案件,联合纪委监委、审计等部门开展专项督察,运用大数据技术追踪异常数据流向。建立典型案例曝光制度,定期发布统计执法白皮书,通过以案释法强化警示教育,使执法检查真正成为震慑统计违法行为的高压线。
(二)完善责任追究机制,形成全链条惩戒体系。根治统计造假顽疾必须建立权责明晰、惩处有力的追责体系。根据违法主体差异实施分类处置,对调查对象提供虚假数据的,除按《统计法》处以最高xx万元罚款外,还要纳入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实施联合惩戒;对地方政府通过分解指标会议暗示等方式干预独立调查的,依据《统计违纪违法责任人处分处理建议办法》,对主要责任人给予记过至撤职处分,并在绩效考核中实行“一票否决”;对涉嫌统计犯罪的案件,要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责。建立责任倒查追溯机制,对五年内经手的统计数据进行回溯复核,发现历史造假问题同样追责。推行统计监督员制度,在重点部门派驻专职监督人员,对关键统计数据实施签字背书。通过构建从行政处罚到刑事追责、从经济惩戒到政治问责的全方位责任体系,彻底打破数字出官、官出数字的恶性循环。
(三)构建多元监督网络,提升统计公信力。在强化专业监督的同时,激活社会监督能量形成治理合力。每季度发布《主要统计指标质量评估报告》,公开数据采集方法、样本误差率等关键技术参数,主动接受学界和公众质询。开通“统计违法”网络举报平台,对实名举报且查实的案件给予奖励,并严格保护举报人权益。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组成统计观察团,随机参与数据采集现场监督。在GDP、失业率等敏感指标发布时,同步公开第三方机构评估报告进行交叉验证。建立媒体沟通机制,定期组织统计开放日活动,邀请记者实地观摩调查全过程。对网络舆情反映的数据异常波动,第一时间作出专业回应。通过将专业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有机融合,打造阳光统计生态系统,使每一笔统计数据都经得起历史检验,真正成为反映经济社会发展的晴雨表。
同志们,防治统计造假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持之以恒、常抓不懈。我们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认真落实关于统计工作的决策部署,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坚决防治统计造假行为,确保统计数据真实准确、完整及时,为推动我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统计保障。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