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县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构建特色产业体系调研报告

更新时间:2025-07 来源:网友投稿

一、当前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县围绕自治区“六新六特六优+N”产业布局和xx市聚力“三新”产业、打造“三都五基地”等安排部署,坚持“工业强县”战略不动摇,推动“一园三区”集聚成势,加快构建“两新两特两区六镇”现代产业体系,全县新食品、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呈现蓬勃发展态势。全县现有工业企业xx家,规上工业企业xx家,2023年完成规上工业产值xx亿元,工业增加值xx亿元。

(一)新食品产业。主要布局在xx工业园区xx片区,2023年获评全国“三品”战略示范城市和自治区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加快“xx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县”建设,完成规上工业产值xx亿元,占全县规上工业总产值的xx%。在xxx、xxx、xxx等一批日趋成熟的科技型、成长型产业龙头企业的带动下,目前新食品企业xx家,规上企业xx家,2024年计划培育xx、xxx现代等3家企业升规入库,正在实施xxx技术改造等项目,打造全国绿色食品产业集群,推动新食品产业成为我县的金字招牌。(二)新材料产业。主要布局在xxxx工业园区暖泉片区,2023年完成规上工业产值xx亿元,占全县规上工业总产值的xx%。近年来,我县新型材料产业发展重心逐步由传统建材向高技术材料转型升级,目前新材料企业xx家,规上企业xx家,2024年计划培育xx、xx等2家企业升规入库,正在实施xxx新材料中试车间生产线项目,重点依托xx、xx、xxx等重点企业及氮化铝、氮化硅、碳化硅、氧化铝电子陶瓷材料等高技术产品,打造新型陶瓷基地,服务全市“中国新硅都”大局。

(三)生物医药产业。主要在xxxx工业园区暖泉片区布局,2023年完成规上工业产值24亿元,占全县规上工业总产值的20.5%。近年来,我县通过实施创新成果激励、支持研发平台建设、加大人才招引力度等措施,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培育泰益欣、恒康等生物医药龙头企业发展壮大,鼓励康泰隆、庆丰丰达等中小企业提质升级,目前生物医药企业8家,规上企业4家,2024年计划培育凤仪堂生物、康杨中药饮片等2家企业升规入库,正在实施年产380万吨液体肥料项目,形成了生物医药产业的集聚效应和竞争优势。

---此处隐藏2009字,下载后查看---

一是着力推动科技创新驱动。着力强化企业家创新精神和企业科创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国家和自治区重点实验室作用,高水平建设碳化硅陶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8个自治区级创新平台,有研发活动的规上企业从43家提高到52家,力争全社会R&D经费投入增长10%。深化企业与高校产学研合作,加强与东海水产研究所、清华大学、xx大学产学研合作,推动xx山研究院半导体晶体及陶瓷中试基地落地xx,打造新型陶瓷材料产业高地。完善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持续开展百企科技展翅行动、规上工业企业提升行动,力争2024年新增产值亿元以上企业2家,培育高质量科技型企业40家、高成长创新型企业15家和新型工业化示范企业10家。

二是着力推动产业结构创新。加快“两重”项目包装谋划,聚焦国家战略部署,对照七个方向申报要求,紧密结合“五个示范县”建设推进实际,系统谋划报送项目10个,总投资2.7亿元,拟申请2024年超长期特别国债2.1亿元,全力以赴包装谋划,力争纳入国家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范围、进入国家盘子。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启动实施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改造,以枸杞树叶资源化综合利用项目等6个技改项目为依托,推动“老树发新芽”。着力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实施北方高科重结晶碳化硅管等项目,全力推进北瓷氮化铝封装陶瓷材料扩产项目投产,依托北瓷、北伏创新优势,加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协作与配套,打造全国前列的电子陶瓷材料生产基地。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抢抓“算力之都”建设机遇,加快凯添智算中心项目建设,规划生物医药产业园布局,打造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生态圈”。

三是着力推动发展方式创新。推动新能源开发应用,巩固整县屋顶分布式光伏试点县创建成果,力促兴霖新能源4.8兆瓦屋顶光伏等9个项目建成达效,打造“风光氢储一体化”“源网荷储”新型电力系统,出台储能电池产业培育规划,持续推进富邦增程式新能源特种车生产制造项目,全力创建第一批县域充换电补短板试点县。大力推动节能减排,坚决遏制“两高一低”项目盲目发展,着力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培育绿色工厂2家,推进企业技术改造生产工艺和技术设备,实施高浓废水深度治理回用技改等项目,力争2024年腾退3万吨标准煤的能耗空间。

四是着力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实施园区改革攻坚行动,抓紧完善出台《关于进一步推动xxxx工业园区体制机制改革工作方案》和改革工作任务清单和责任清单,推进“管委会+公司”实质化运行,建立完善园区平台公司评估退出机制、员额聘用管理考核办法、平台公司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和园区招商引资流转项目利益分享等一系列体制机制。优化营商环境,分领域、分层次召开新食品、新材料、生物医药产业等企业座谈会,认真倾听企业心声,为企业发展排忧解难,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五是着力推动人才工作创新。加大人才招引力度,大力推进“才聚xx1134行动”和“十万大学生留xx专项行动”,紧盯重点项目、核心技术攻关开展“揭榜挂帅”,精准招引人才300名以上。加大人才培育力度,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分层分类实施高精尖缺人才、学术技术带头人、青年大学生培养工程,力争入选区、市人才工程人员30名以上。加大人才服务力度,健全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完善人才政策体系,全方位做好各类人才落户安居、子女入学、医疗保障等各项服务措施,解决人才创新创业后顾之忧。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