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深化思想认知,领悟统计造假与政治生态关联要义
统计工作从来不是单纯的业务工作,而是关乎政治原则、政治立场的重要工作。总书记强调,“统计造假、弄虚作假不仅影响党和政府决策判断,更会严重损害党和政府公信力”,深刻阐明了统计工作与政治生态的内在联系。
(一)统计数据的政治属性决定其与政治生态的关联性。统计数据是党和政府制定发展战略、出台政策措施的重要依据,其真实性直接关系到决策的科学性。在曲靖市统计造假案例中,当地为追求“政绩好看”,通过编造工业增加值、虚报固定资产投资等方式篡改统计数据,导致上级对当地经济发展实际情况产生误判,进而影响了区域产业布局、资源配置等重大决策。这种行为本质上是对党的事业不忠诚、对人民利益不负责,违背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政治生态出现偏差的典型表现。
(二)统计纪律的严肃性彰显其对政治生态的保障性。统计纪律是党的纪律的重要组成部分,遵守统计纪律是党员干部讲政治、守规矩的基本要求。曲靖市统计造假案中,当地形成了“上下联动”的造假链条:企业按“指定数据”填报报表,乡镇统计员“指导”企业修改数据,市级部门“审核把关”造假材料,甚至出现“数据先定后报、报表按需编造”的操作模式。这种有组织、成体系的造假行为,严重违反《统计法》和政治纪律,破坏了党内政治生活的严肃性,导致“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不良风气蔓延,直接侵蚀了政治生态的根基。
(三)统计公信力的权威性映射政治生态的健康度。统计数据的公信力源于真实性,而公信力的高低直接反映政治生态的清明程度。曲靖市在统计造假被查处后,不仅经济数据“断崖式回调”,更导致群众对政府公布的就业、收入、民生投入等数据产生普遍质疑,出现“官方数据与群众感受脱节”的信任危机。这种公信力的丧失,本质上是政治生态受损的外在表现——当“数字政绩”凌驾于“实绩实效”之上,当“弄虚作假”替代“求真务实”,政治生态必然出现“雾霾”,党群干群关系也会随之疏远。从曲靖案例看,统计造假与政治生态恶化是“共生共荣”的恶性循环:不良政治生态为统计造假提供土壤,统计造假反过来加剧政治生态恶化。只有从政治高度认识统计工作,才能真正把握二者关联的核心要义。
---此处隐藏5151字,下载后查看---
五、构建长效机制,稳固防治成果优化政治生态环境
防治统计造假、优化政治生态是一项长期任务,必须立足长远、建章立制,防止问题反弹回潮。结合曲靖市的整改经验,构建长效机制需要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建立统计数据质量终身责任制,压实政治责任。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关键在人,关键在责任。要明确“谁产生数据、谁负责;谁审核数据、谁担责”的责任链条,实行“统计数据质量终身责任制”:对企业而言,明确法定代表人是数据真实性的第一责任人,对编造虚假数据的,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并纳入“诚信黑名单”;对统计人员而言,建立“数据采集、审核、上报”全流程签字备案制度,一旦发现造假,无论是否调离岗位,都要追溯问责;对领导干部而言,严禁干预统计工作、指令修改数据,对违规插手统计事务的,一律依规依纪严肃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通过“终身追责”的硬约束,让每一个参与统计工作的人都不敢掉以轻心,从根本上遏制“拍脑袋决策、拍胸脯保证、拍屁股走人”的现象,为政治生态稳定提供责任保障。
(二)完善统计监督与纪检监察协同机制,强化监督合力。单打独斗的监督难以形成震慑,必须构建“大监督”格局。要建立统计部门与纪检监察机关的协同机制:一是信息共享,统计部门发现数据异常且可能涉及违纪违法的,及时向纪检监察机关移送线索;纪检监察机关在办案中发现统计造假问题的,及时通报统计部门;二是联合核查,对重大统计造假线索,成立“统计+纪检”联合调查组,形成“专业核查数据真实性+纪律审查责任落实”的工作合力;三是成果共用,将统计监督结果作为纪检监察机关开展政治监督、日常监督的重要参考,将纪检监察机关的问责结果作为统计部门评估数据质量的重要依据。协同机制的建立,能有效破解“监督碎片化”问题,让统计造假行为“无处藏身”,为政治生态净化提供监督支撑。
(三)推动统计法治宣传常态化,营造守法氛围。法治意识是防治统计造假的思想基础,必须常抓不懈。要将统计法治宣传纳入普法规划,实现“三个全覆盖”:一是对领导干部全覆盖,将《统计法》纳入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内容,作为党校(行政学院)培训必修课,增强“依法统计”的政治自觉;二是对统计人员全覆盖,开展“统计法治大培训”,通过案例教学、知识竞赛等方式,提高依法履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