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中小银行风险防范与化解

更新时间:2025-08 来源:网友投稿

地方中小银行是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服务实体经济、支持地方发展的重要支撑,其稳健性也直接关系到区域经济的健康运行和社会金融生态的安全。近年来,伴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外部环境不确定性上升,部分中小银行暴露出资产质量恶化、信用风险加剧、资本不足和公司治理不完善等问题,特别是在一些经济实力较弱的地区,地方中小银行的风险化解更具紧迫性。在上述背景下,如何妥善处置中小银行的存量风险,同时通过改革完善其发展机制,成为当前金融政策关注的重点领域。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列为2025年经济工作九大任务之一,“稳妥处置地方中小金融机构风险”是其中一项重点工作。

一、地方中小银行风险概况

人民银行发布的《金融稳定报告(2024)》显示,2023年末人民银行对3936家银行机构(包括24家主要银行和3912家中小银行)开展央行金融机构评级(简称“央行评级”),评级结果由低到高划分为11级,其中1~7级属于安全边界内,8~10级为高风险状态,D级为机构已倒闭、被接管或撤销。从银行类型来看评级结果,24家大型银行合计资产占参评银行的73.78%,评级结果均处于“绿区”1,是金融体系稳定的压舱石。其他银行中,外资银行、民营银行及直销银行的评级结果较好,分别有95%、81%的机构分布于“绿区”,且无“红区”银行;城市商业银行的评级结果次之,有68%的银行分布于“绿区”,但也有11%的机构为“红区”银行;农合机构(包括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和村镇银行“红区”银行数量占“红区”银行比重较高。

总体上看,评级结果显示,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整体经营稳健,机构层面的风险主要集中在部分地方中小银行,数量占全部参评银行机构比重为9.07%,资产占比则不足1%。风险整体在可控范围。

二、地方中小银行风险成因

地方中小银行的风险成因复杂多样,既有内部管理和治理结构的缺陷,也有外部宏观经济环境和政策调整的影响。

---此处隐藏124757字,下载后查看---

三是差异化拆分模式。在省内经济发展差距大以及农商机构差异明显的省份(如广东和江苏),采取的模式是对原有的省联社体系进行拆分,将发展较好、规模较大的机构从省联社体系中独立出来,将管理权限交于地方政府(在这个过程中,地方政府往往会通过平台企业对相关机构进行注资取得控股地位),剩余的机构则保留在省联社体系内,改组成为联合银行。在拆分过程中,部分风险机构被转让给独立出去的机构,形成“大帮小”的银行集团,由相对大的银行来吸收化解高危机构的风险。

(四)村镇银行:增资、收购与转让

村镇银行的风险化解主要是压实主发起行的责任,并协调地方政府提供相应的支持。对仍具有发展前景的村镇银行,监管部门重点推动主发起行增资扩股,这一方面可以充实村镇银行的资本实力,另一方面通过提高发起行的股权占比来实现并表,以此强化其对村镇银行的管理和风险职责。对缺乏发展潜力的村镇银行,则鼓励发起行进行全资收购,将其转变为分支机构或退出。此外,对主发起行设立在省外的机构(主发起行若为其他省份的地方中小银行,受经营地区的限制,主发起行难以通过全资收购将其变为分支网点),则探索引入新的股东(村镇银行所在省区内的中小银行)进行打包转让。上述改革,在缩减村镇银行数量的同时,增强了村镇银行的资本实力,优化了股权结构,有助于提升村镇银行的经营效率和抗风险能力。从目前实践来看,相关化险工作已取得显著的成效。

四、结语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中小银行深化改革、化解风险的关键时期。作为年度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政策层面,将进一步加大中小银行改革化险的力度,对不同类型、不同区域的地方中小银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继续推动风险化解工作不断深入。但从长期看,仅仅是前期风险的处置和规模的扩大,并不足以让中小银行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因此,风险处置必须要同中小银行的内部改革相结合,通过完善公司治理、转变经营理念、提升经营管理能力、加快数字化转型等,全面提升中小银行的经营效率和竞争力,充分发挥其兼并重组后的规模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