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关键在落实。作为住建工作的具体组织者和实施者,我们深感责任如山。我们将紧扣会议部署的七方面重点任务,紧密结合我市实际和住建部门职责,狠抓落实,务求实效。借此机会,我谈几点浅见,以供大家参考。
一、创新驱动,激发城市发展内生活力
总书记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建设创新城市,要求住建领域必须率先突破思维定式,勇当改革创新的实践者、推动者。一是以理念革新引领发展方向变革。主动打破“重建设轻管理”、“重增量轻存量”、“重开发轻更新”的传统惯性。全面树立全生命周期管理、内涵式发展、精细化管理、协同高效治理等新理念。在城市更新中融入创新创意,在工程建设中推广新技术新模式,在行业治理中运用数字化手段,以理念之“新”引领行动之“进”。二是以模式创新撬动产业动能跃升。积极响应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大力推动智能建造与新型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在公共建筑和政府投资项目中带头应用装配式建造、数字设计、智能施工、智慧运维。积极培育和壮大绿色建材、建筑节能服务、智慧市政运维等新兴产业。深化建筑业“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支持建筑企业向科技型、服务型、绿色型企业转型,提升建筑产业现代化水平和核心竞争力。三是以科技创新赋能城市治理提质。加快建设完善我市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实现建筑、市政基础设施“一张图”管理和数据赋能。全面推广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在市政设施监测、建筑施工监管、房地产市场分析、住房保障管理、房屋安全监测预警等领域的深度应用。推动BIM技术在工程建设全过程应用,促进政府监管精准化、公共服务便捷化、应急处置高效化,让“科技住建”、“数字住建”成为XX市的城市新名片。
二、宜居为本,系统推进“安居工程”提档升级
---此处隐藏2188字,下载后查看---
三、韧性筑基,织密扎牢城市运行安全防护网
“备豫不虞,为国常道”。建设韧性城市,对住建部门而言,首要职责是强化城市基础设施的“硬保障”和应急管理的“软实力”。一是筑牢市政基础设施安全防线。按照中央部署,扎实推进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在XX市加快构建覆盖供水、排水、燃气、热力、桥梁、综合管廊等领域的实时感知、自动响应、智能处置的安全监测体系。尤其要聚焦燃气管道“带病运行”、城市内涝防治等突出问题。加速推进老旧燃气管道更新改造,严格落实工程进度和质量安全要求。全面梳理城市排水管网瓶颈节点,科学规划建设雨水行泄通道和调蓄空间,推进“海绵城市”理念在更大范围应用,提升城市内涝防治能力。二是强化房屋建筑全生命周期安全监管。深刻汲取各类房屋安全事故教训。健全自建房、老旧房屋、人员密集场所房屋安全隐患常态化排查整治机制,完善房屋养老金制度和安全使用监管制度。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规范设计和施工,提升新建房屋抗震防灾能力。对超高层建筑进行严格论证管控,强化施工安全和运维监管,确保“建得好”、“管得住”。大力推广应用先进的房屋安全鉴定技术和信息化监测手段。三是提升应急处置和风险防范能力。强化忧患意识、底线思维。针对极端天气、地质灾害等风险,完善专项应急预案,健全部门协同联动响应机制。加强应急物资、装备和技术储备,强化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定期组织针对性的应急演练。提升供水、供气、供热等关键生命线在极端情况下的应急保障能力。加强建设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压实参建各方主体责任,防范遏制重大事故发生。
四、智慧升级,赋能城市精细治理提质增效
“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推动城市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管理理念创新”是建设智慧城市的必由之路。住建工作要勇当“智慧治理”排头兵。一是构建智慧住建一体化平台。以CIM平台为基础,整合汇聚住建领域分散的BIM、房屋、工地、管线、企业、人员等各类数据资源,打破信息孤岛。建设市级统一的“智慧住建”监管与服务平台,实现房屋全生命周期管理、建设工程全流程监管、市政设施智能化运维、房地产市场监测调控“一网统管”。二是深化场景应用提升服务效能。大力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实现资质审批、施工许可、竣工验收、房屋交易登记、公积金业务等高频服务事项“一网通办”、全程网办。深化智慧工地在项目建设全过程监管中的应用,实现对人员、机械设备、物料、环境和施工安全关键环节的智能化管控。在城市管理中,通过物联传感、视频监控、智慧路灯等实现设施的智能感知、自动预警和闭环处置,提升响应速度和处置效率。三是推动数据融合赋能科学决策。通过平台汇聚的城市运行大数据,深度挖掘分析,为城市发展战略制定、空间规划布局、基础设施建设时序、房地产市场预警预报、住房保障精准施策、应急处突预案启动等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撑,不断提高城市治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实现“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
以上发言,不妥之处,请同志们批评指正,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