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在2024年第二季度关于“新质生产力”的专题学习中,支部组织全体党员学习了相关文件和领导讲话精神,但讨论环节,多数同志的发言停留在谈认识、谈体会层面,未能紧密联系我镇“一主两辅”的产业发展实际,深入剖析我镇传统农业、旅游业等在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的堵点、难点和突破口。学习结束后,在推进村农旅融合示范点建设工作中,依然沿用旧思路,未能将学习成果有效转化为推动项目提质增效的新方案,导致学习效果打了折扣。
2.问题: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穿透力不足,方式方法较为单一。我支部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时,习惯于开大会、念文件等传统方式,对于新时期党员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的思想动态、个性化需求把握不够精准,导致思想教育“大水漫灌”,内容有时与党员的实际思想和工作困惑脱节,吸引力和感染力不强。案例:2025年初,为加强干部队伍作风建设,支部组织了一次集中警示教育活动。活动形式为观看警示教育片和领导作总结讲话。但活动结束后,并未组织分组讨论或个人思想剖析,也未能针对近年来机关干部中出现的“躺平”“佛系”等心态,进行靶向性地思想疏导和价值引领。部分年轻党员反映,虽然受到了震动,但对于如何将他人的教训内化为自身的思想防线,如何解决自身在工作激情、担当精神方面的困惑,依然感到迷茫。
3.问题:对意识形态领域复杂性的认识不足,风险防范意识有待加强。在日常工作中,对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认识有时停留在口头上,对网络舆情、社会思潮等新领域的风险点识别不够敏锐,缺乏常态化的分析研判机制,在防范和化解意识形态风险方面,工作的前瞻性和主动性不够。
案例:2024年下半年,我镇在推进一项涉及土地征用的民生工程时,网络上出现了一些歪曲政策、煽动对立情绪的言论。支部在初期未能及时发现并研判其潜在影响,认为是“少数人的牢骚”,仅安排业务部门进行简单回应。直到负面舆情发酵,对项目推进造成了实质性阻碍后,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被动地开展舆论引导和矛盾化解工作。这暴露出支部对新媒体环境下意识形态斗争的复杂性认识不足,未能做到防范于未然。
---此处隐藏4062字,下载后查看---
案例:我镇片区存在多年的违章搭建问题,是人居环境整治的“硬骨头”。支部虽然多次将此项工作列入年度计划,但在推进过程中,负责的同志认为该问题涉及面广、群众抵触情绪大,担心引发矛盾,因此工作进展缓慢,多是采取一些治标不治本的临时性措施,不敢下定决心依法依规进行彻底整治,导致问题久拖不决。
2.问题:工作作风不够扎实,存在“推诿扯皮”现象。在处理一些涉及多个部门的交叉性事务时,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等制度落实不够严格,个别干部本位主义思想作祟,互相“踢皮球”,导致工作效率低下,损害了群众利益和政府公信力。
案例:2025年3月,有群众反映其家门口的道路因附近企业施工导致破损,影响出行。问题涉及镇经济发展办(协调企业)和村镇建设办(道路管护)。群众先后找到两个部门,但两个部门都认为应由对方牵头处理,来回推诿近一个月。支部纪检委员介入后才明确了责任,督促解决了问题。此事暴露出支部在建立高效协同工作机制、破除部门壁垒、整治不担当不作为作风方面,仍需下大力气。
3.问题:激励机制与问责机制不够健全,干事创业的导向不够鲜明。在干部考核评价上,有时未能有效区分“干与不干、干多干少、干好干坏”,对在急难险重任务中表现突出的干部奖励激励不够,对不作为、慢作为的干部惩戒问责不力,“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用人导表现在实际工作中还不够清晰。
案例:2024年,为引进一个重要的生态农业项目,一名年轻干部主动请缨,加班加点,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协调工作,最终促成项目落地。但在年终评优时,其工作成绩并未得到充分体现,与按部就班完成常规工作的干部在考核结果上没有拉开差距。同时,对另一位在工作中屡次出现失误、得过且过的干部,也仅仅是进行了口头批评,未作任何实质性处理。这种“奖罚不明”的状况,挫伤了干事者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