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了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重要讲话。这篇文章高屋建瓴、思想深邃,再次为我们指明了美丽中国建设的航向。作为一名乡镇党委书记,身处生态文明建设的第一线,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既感到使命在肩的万钧之重,也对未来的工作路径有了更深的思索。下面,结合我们XX镇的实际,我谈几点不成熟的学习体会,说是研讨,更是向各位领导和同志们的一次思想汇报,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从“发展与保护的必答题”中,感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之问
总书记在讲话中深刻指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加快绿色化、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这让我深刻认识到,我们面临的不再是“要温饱还是要环保”的选择题,而是“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协同并进”的必答题。
回望我们XX镇走过的路,坦白说,我们曾经也陷入过简单的思维定式。看到一些项目能带来短期的经济效益,就容易在环保准入上有所松动;面对群众增收的迫切愿望,就容易在发展方式上选择“短平快”的路径。这些年来,在区委的坚强领导下,我们下大力气整治污染,全镇的生态环境有了肉眼可见的改善。截至去年底,我们镇的森林覆盖率达到了58%,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也提升到了98.66%。
---此处隐藏2098字,下载后查看---
但是,压力总有减弱的时候,运动式的治理也难以持续。如何将外部压力转化为持久的内生动力?我认为,关键在于让群众从生态文明建设中看到实实在在的好处,感受到真真切切的幸福。当良好的生态环境能让我们的茶叶卖出更好的价钱,能让城里人愿意来我们这里康养度假,能让我们的孩子在山清水秀中健康成长,那么,保护生态环境就会成为每一个人的自觉行动。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两山”转化的路径上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全国各地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从XX林场三代人坚守的绿色奇迹,到XX村“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的生动实践,再到XX地区“治沙”与“治穷”并举的成功探索,他们共同的特点就是将生态优势成功转化为了经济优势、民生福利。
展望未来,我们XX镇要做的,就是找到属于我们自己的那条“转化通道”。我们有世界级的文化遗产,有独特的山地气候,有正在成长的生态农业。我们能不能围绕“生态+文旅”“生态+康养”“生态+农业”,培育出几个能真正让老百姓受益的支柱产业?我们能不能借鉴全国碳交易市场的经验,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有效途径,让空气、水质、森林也能变成可交易的“生态资产”?这些都是我们下一步需要深入思考和破题的方向。我们不仅要当好绿水青山的“守护者”,更要努力成为金山银山的“创造者”,让生态红利惠及千家万户。
各位领导、同志们,总书记的讲话是一座思想的富矿,常学常新。我的这些思考还很肤浅,更像是在求解过程中的一些草稿。生态文明建设是一场持久战,绝非一朝一夕之功。作为一名基层干部,我深知责任重大。我将和镇党委班子一道,带领全镇干部群众,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一步一个脚印,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建设美丽XX的实际成效,为XX区、XX市乃至全国的美丽中国建设,贡献我们基层的一份微薄力量。
我的发言完了,不当之处,敬请大家批评。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