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市提升县级生态环境监测能力会议上的讲话

更新时间:2025-08 来源:网友投稿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市提升县级生态环境监测能力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分析当前我市县级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现状与短板,全面部署下一阶段监测能力提升的重点任务,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和技术保障。参加今天的会议有市委、市政府相关领导,市生态环境局班子成员及各科室负责人,各县(市、区)政府分管领导,各县(市、区)生态环境分局局长及监测站站长,市财政、人社、科技等部门的相关负责同志。刚才,*县、*区生态环境分局和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分别作了汇报发言,既总结了工作成效,也指出了存在的问题,提出的思路举措务实可行,我都同意,大家一定要结合实际抓好落实。下面,结合工作实际,我再讲几点意见。

一、提高政治站位,深刻认识提升县级生态环境监测能力的重大意义

生态环境监测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千里眼”“顺风耳”,是科学治污、精准治污的重要基础。县级生态环境监测站作为监测网络的“神经末梢”,直接关系到环境质量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和时效性,关系到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成效。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生态环境监测工作,通过持续投入、技术培训、机制创新等举措,县级监测能力得到一定提升。截至2024年底,全市7个县级监测站中,已有3个基本达到“丙级站”硬件标准,监测人员持证上岗率从2020年的65%提升至82%,年均出具监测报告数量较2019年增长40%,为全市环境管理决策提供了有力支持。

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市县级生态环境监测能力与新时代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要求相比,与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期盼相比,仍存在不小差距。从5月至7月的专题调研情况来看,一是硬件配置参差不齐。*县、*区监测站实验室面积不足300平方米,仅为标准要求的60%,部分关键设备如气相色谱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等配备率不足50%,导致重金属、挥发性有机物等特征污染物监测能力缺失。二是人员队伍不稳定。7个县级站共有在岗人员89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仅53人,占比59.6%;近三年累计流失技术骨干21人,多流向沿海地区或第三方检测机构,年均流失率达8.3%。三是数据质量管控薄弱。去年市级质控检查发现,部分县级站监测报告存在原始记录不全、标准方法应用错误等问题,不合格率达15%,影响了数据的公信力。

当前,我市正处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关键时期,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洞庭湖生态环境治理等重大任务叠加,对生态环境监测数据的需求日益迫切。如果县级监测能力跟不上,就会出现“数据断档”“监管盲区”,直接影响污染溯源、应急处置和考核评价的科学性。各县(市、区)、各相关部门要从践行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的高度,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全局出发,充分认识提升县级监测能力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把这项工作作为一项硬任务来抓,切实抓出成效。

---此处隐藏2887字,下载后查看---

提升县级生态环境监测能力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必须层层压实责任,强化统筹协调,形成工作合力。

(一)压实各级责任。建立“市级统筹、县级主责、部门协同”的工作机制。市生态环境局要发挥牵头抓总作用,成立由主要领导任组长的领导小组,每月召开调度会,及时解决工作中的难点问题;各县(市、区)政府要履行主体责任,分管领导要具体抓、抓具体,将监测能力建设纳入政府年度重点工作,定期向市委、市政府汇报进展。*县、*区要针对硬件落后的问题,制定“一县一策”整改方案,明确时间表、路线图、责任人,确保如期达标。各相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市财政局负责保障资金到位,市人社局负责人员招聘和职称评审政策落实,市科技局要支持监测技术研发与应用,形成齐抓共管的格局。

(二)强化督导考核。将县级监测能力建设纳入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和年度绩效考核范围,权重不低于10%。市生态环境局要会同市委督查室、市政府督查室开展专项督查,每季度通报一次进展情况,对工作滞后的县(市、区)进行约谈。建立“红黄绿”三色预警机制,对连续两个月预警的,由市政府分管领导带队督导。考核结果与干部任用、资金分配直接挂钩,对提前完成目标任务的给予奖励,对未完成的严肃问责。去年*市因监测能力建设推进缓慢,被取消了年度评优资格,各地要高度重视,确保工作不掉队。

(三)营造良好氛围。要通过电视、网络、报纸等多种渠道,宣传生态环境监测的重要意义和我市的工作举措,提高社会各界的认知度和支持度。鼓励公众参与监测数据监督,对举报数据造假的给予奖励。同时,要关心关爱监测人员,改善工作条件,解决实际困难,增强他们的职业荣誉感和归属感。要及时总结推广*县“以老带新”培养人才、*区“设备共享”降低成本等好经验好做法,形成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

同志们,提升县级生态环境监测能力,事关生态环境保护大局,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我们要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舍我其谁的责任感,真抓实干、攻坚克难,全面提升监测能力水平,为推动我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建设美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