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能有这样一个机会,和大家一起交流学习XX重要讲话精神的心得体会,我感到非常荣幸,也有些许诚惶诚恐。作为一名在基层残疾人工作岗位上奋斗了多年的“老兵”,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如春风化雨,让我心潮澎湃,也让我对自己肩头的这份责任,有了更深沉、更复杂的思考。这段时间,我反复研读总书记的讲话原文,对照省委、市委的部署要求,结合我们XX区残联的工作实际,内心涌现出许多感触。这些感触,不算是成熟的理论,更谈不上什么工作成绩的汇报,只是一些在实践中不断打磨、甚至有些矛盾的个人感悟。在此,我想借这个机会,以一个普通基层工作者的视角,与大家分享我心中的三点转变,希望能与各位同仁共勉。
一、从“同情”到“共情”:在理论学习中重塑我们工作的“心”
我们常说,从事残疾人工作,需要有一颗爱心。最初,我和很多人一样,认为这份“爱心”主要源于一种天然的同情和怜悯。看到残疾人朋友生活不便,就想去帮一把;逢年过节,提着米和油上门慰问。这当然是善意的,也是我们中华民族扶弱济困传统美德的体现。但随着工作的深入,特别是通过对《残疾人保障法》等法律法规的系统学习,我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如果我们的工作仅仅停留在“施与”和“同情”的层面,那我们就还没有真正理解这份事业的核心。
我曾经遇到过一个情况,某单位在落实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政策时,负责人很坦诚地对我说:“我们宁愿多交点保障金,也不想招残疾人,主要是怕‘麻烦’,这笔钱就当我们为社会做贡献了。”这句话深深刺痛了我。它让我看到一种普遍存在的认知冲突:社会公众乃至一些干部,是将对残疾人的帮扶看作一种可以选择的“慈善”,而不是一种必须履行的法律义务和社会责任。我们残联工作者,不能仅仅是这种“慈善”的传递者,我们更应该是残疾人合法权益的坚定捍卫者。我们的工作,不是分发慰问品那么简单,而是要推动法律的刚性规定落到实处,是维护一个公民本应享有的权利与尊严。
---此处隐藏2064字,下载后查看---
起初,我们认为无障碍改造就是安装一个坡道、加装一个扶手。但在实践中,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让我理解了什么叫“细节改变命运”。我记得我们为一个下肢瘫痪的大哥家改造厨房,施工队按照常规标准把橱柜装好了。但我们回访时,发现大哥坐在轮椅上,连水龙头都够着费劲,更别提切菜做饭了。那一刻我才意识到,我们的“完成”和他的“能用”之间,隔着一条巨大的鸿沟。后来,我们反复测量、调整,把灶台整体降低了十几厘米。当大哥终于可以坐在轮椅上,亲手为家人炒一盘菜时,他脸上露出的那种久违的、充满成就感的笑容,比任何感谢的话语都更能体现我们工作的价值。
还有一个家庭,女儿是听障人士,父母年纪大了,总担心听不到敲门声。我们为她家安装了与门铃联动的闪光灯。当门铃响起,房间里的灯光就会闪烁。这个小小的改造,解决了全家人一个大大的“心病”。这些细节让我深刻明白,无障碍改造的本质,不是简单的硬件安装,而是通过“一户一策”的精准设计,为残疾人朋友创造一种“可能性”——独立如厕的可能,亲手做饭的可能,安全出门的可能。这些“可能”,恰恰是他们重建生活信心、活出生命尊严的基石。
当然,这份工作也常常让我感受到巨大的情感压力和情绪耗竭。面对一些积重难返的家庭困境,面对一些因残致贫的无奈现实,我也会感到无力、焦虑和疲惫。但每当看到我们服务过的对象,通过康复训练第一次站起来,通过技能培训找到一份工作,通过无障碍改造能自己走出家门,那种发自内心的喜悦和成就感,又会成为支撑我继续前行的不竭动力。这或许就是这份工作的独特魅力,它让我们在见证他人生命绽放的同时,也照见了自己工作的意义。
总而言之,学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对我来说,是一次深刻的思想洗礼和行动自省。它让我更加清醒地认识到,我们这份工作,连接着万家灯火的悲欢,承载着社会文明的温度。前路漫漫,我深知自己还有很多不足,对政策的理解还需深化,服务的能力还需提升。但我愿将总书记的嘱托化为前行的明灯,坚守在基层一线,继续当好一名勤勤恳恳的“服务员”,努力从“同情”走向“共情”,从“管理”走向“服务”,从“给扶持”走向“给可能”,用心、用情、用力,为推动我市残疾人事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自己全部的光和热。
我的发言完了,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