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区深入践行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专题研讨会上的发言

更新时间:2025-08 来源:网友投稿

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是党的生命线,也是党风建设的核心命题。总书记曾深刻指出,作风建设关系我们党能不能长期执政、履行好执政使命。最近,学习了《求是》杂志上总书记的重要文章,这篇文章让我再次深刻地认识到,党风,绝不是一个抽象的政治符号,而是我们党形象的“第一观感”、执政能力的“第一检验”、民心向背的“第一信号”。它就像一座桥梁、一根纽带,一头连着党的初心使命,一头连着万家灯火。桥梁是否坚固,纽带是否牢靠,直接决定了社风民风的走向,决定了党在群众心中的分量。作为一名在区委办工作的党员干部,我深知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可能在群众心中投下涟漪,影响他们对党的认知和感受。因此,如何以自身的优良作风,去春风化雨般地影响和带动社风民风,是我时常思考和叩问自己的一个重要课题。根据会议安排,我就“深入践行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以优良党风引领社风民风”这一主题,结合近期学习和工作实际,谈几点个人的感悟和反思,是一些不成熟的思考,希望能与各位同志共勉,也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在反思中警醒:时刻叩问“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身在机关,尤其是办公室岗位,整日与文件、会议打交道,我时常警醒自己,决不能让办公室的“旋转门”隔断了与群众的“连心门”,决不能让厚厚的案卷模糊了群众亲切的脸庞。对照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要求,我感到有几个方面的问题,需要时刻保持高度警惕和深刻反思。

(一)必须警惕“机关化”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倾向。群众最反感的,就是“看得见、摸不着”的“花架子”和“雷声大、雨点小”的“空头炮”。我反思,在工作中是否存在满足于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的现象?下基层调研时,是真正带着问题沉下去“解剖麻雀”,还是满足于“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听着事先安排好的汇报,看着精心打造的“盆景”?群众反映的问题,有没有第一时间去推动解决,还是在部门之间“打太极”“踢皮球”,让群众跑断了腿、磨破了嘴,最后问题还在原地打转?这些问题,看似是工作方法问题,实则是宗旨意识淡薄、脱离群众的危险信号。一旦官僚主义的“灰尘”蒙蔽了双眼,就听不到群众真实的呼声,看不到基层的困难,最终损害的是党的威信和形象。

(二)必须警惕不自觉中产生的“官气”和疏离感。随着工作岗位的变化,与基层群众直接打交道的机会相对减少,这更需要有意识地克服可能产生的“官气”。我时常问自己:面对群众的诉求,还能不能像当初一样,坐下来耐心倾听,用他们听得懂的语言去沟通解释?会不会因为怕“添麻烦”,而下意识地回避矛盾、拒绝群众?当群众的利益与某些工作部署产生矛盾时,是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还是习惯于从“管理”的角度出发,简单粗暴地处理?这种不自觉的疏离感,是侵蚀党群干群关系的“隐形杀手”,它会让我们的心离群众越来越远,最终从“一家人”变成“两张皮”。

---此处隐藏2900字,下载后查看---

(一)坚守信念之钙,淬炼忠诚品格。信念如磐,方能行稳致远。作为机关干部,办公室的灯光常亮至深夜,案头的文件堆积如山,但支撑我们伏案疾书的,始终是对党的绝对忠诚。这种忠诚不是挂在嘴边的口号,而是融入血脉的信仰,体现在每一份政策文件的字斟句酌里,藏在每一次会议筹备的细致周全中。我时常自问:面对复杂矛盾是否敢于亮剑?面对工作失误是否勇于担责?面对利益诱惑是否坚守底线?答案的背后,是能否始终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方向为方向。要像打磨璞玉般淬炼忠诚,在理论学习中筑牢信仰之基,把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深悟透,让“两个维护”成为本能反应;在实践考验中砥砺政治品格,把急难险重任务当作“磨刀石”,在服务大局中校准行动坐标。唯有如此,才能在办公室的方寸天地间,养出“计利当计天下利”的胸怀,始终做政治上的明白人、老实人。

(二)坚守担当之要,淬炼务实作风。办公室是决策落实的“第一棒”,更是服务群众的“直通车”,每一份文件的流转、每一次会议的组织,都连着基层的脉搏、群众的期盼。这要求我们必须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把务实担当刻进工作的每一个环节。曾见过深夜办公室里,同事为核实一份数据反复拨打乡村干部电话,只为确保政策落地精准无误;也亲历过为解决群众信访难题,协调多部门现场办公,最终让积压半年的问题迎刃而解。这些经历让我深刻体会:担当不是惊天动地的壮举,而是把“群众满意”作为最高标准的执着。要力戒“等靠要”的惰性,主动想在前、干在先,对群众反映的诉求,既要“马上就办”的效率,更要“办就办好”的质量;要克服“过得去”的心态,以“工匠精神”打磨每一项工作,哪怕是校对一份材料、安排一次调研,都要做到严之又严、细之又细。唯有以“钉钉子”精神抓实抓细,才能让办公室的“服务链”精准对接群众的“需求链”,用实干赢得群众的信任。

(三)坚守清廉之本,淬炼干净底色。办公室岗位特殊,常处于权力的“边缘”却可能成为围猎的“靶心”,一句不经意的透露、一次不恰当的接待,都可能触碰纪律红线。这要求我们必须常怀敬畏之心,把“干净”作为人生的必修课。要管好“手中笔”,严格执行文件审批程序,绝不为违规事项“开口子”;管好“身边人”,主动向家人讲清岗位风险,坚决抵制“枕边风”“人情网”;管好“八小时外”,在社交圈中保持清醒,面对“温水煮青蛙”式的诱惑敢于说“不”。记得有次基层单位送来土特产,虽然价值不高,但我当即婉拒并讲清政策——不是不近人情,而是深知“小恩小惠”背后的陷阱。清廉不是孤芳自赏,而是对党的事业负责,对群众信任的回报。唯有始终保持“如履薄冰”的警醒,才能在各种考验面前站稳脚跟,让办公室的“窗口”始终闪耀清正廉洁的光芒。

同志们,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党风的涓滴之水,终将汇成社风民风的浩荡江河。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我愿时刻以百姓之心为心,常怀为民之情,常思为民之策,常做为民之事,努力将自己锻造成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紧紧铆在为人民服务的光荣岗位上,以实实在在的行动,为推动我区形成党风正、社风清、民风淳的良好局面,贡献自己全部的力量。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