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在此召开全市河长制林长制工作推进会,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落实中央、省委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总结过去一个阶段的工作成效,分析当前面临的形势挑战,对下一阶段的重点任务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再压实。刚才,相关部门和县区作了很好的发言,既有成绩总结,也有问题剖析,更有下一步的打算,听了很受启发。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肯定成绩,正视差距,清醒认识新发展阶段的使命与担当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年来,全市上下坚持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将河长制、林长制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抓手,一体推进、同向发力,取得了阶段性、全局性的显著成效。
河长制工作实现了从“有名”到“有实”的深刻转变。制度体系不断健全,市县乡村四级河长责任体系全面建立,各级河长累计巡河超过数十万人次,一批历史遗留的“老大难”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水环境质量持续向好,这在我们的母亲河——*河的治理上体现得尤为突出。通过实施流域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河出境断面水质已从过去的劣Ⅴ类稳定提升至地表水Ⅳ类标准,部分支流如*河、*河更被评为省级幸福河湖。治水能力显著提升,我们严格落实“四水四定”原则,全市万元GDP用水量较2020年下降了19.65%,中水利用率达到44.2%,在全省处于领先水平。这些数据背后,是无数“河长”们用脚步丈量河道的辛勤付出,是全市人民共同守护一江清水的坚定决心。林长制工作推动了从“浅绿”到“深绿”的质量跃升。国土绿化迈出坚实步伐,全市森林覆盖率稳步提升,生态屏障功能日益凸显。我们不仅注重量的增加,更追求质的提升,科学规划、因地制宜,乔灌草结合、带网片协同,构筑起多层次、立体化的绿色生态网络。改革创新激发了内生动力,在*县等试点地区,我们率先开展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通过颁发林权不动产证书,有效盘活了沉睡的林业资源,让“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这不仅是林业生产力的又一次解放,更是赋予广大林农实实在在的财产权益,为乡村振兴注入了绿色动能。生态价值转化路径持续拓宽,我们大力推广林下种植、林下养殖等新模式,积极发展生态旅游、森林康养等新业态,探索林业碳汇经济,努力让“不砍树也能致富”的理念成为现实。
---此处隐藏2153字,下载后查看---
(一)聚力“管好水”,以系统思维推动河湖治理提质增效。水是生存之本、文明之源。必须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全面提升治水、兴水、节水能力。第一,要以最严格的制度管护水资源。持续强化用水总量和强度双控,严格取水许可审批,坚决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要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深化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城镇节水降损行动,力争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再上新台阶。要加快非常规水源利用,特别是要提高矿井水和城市再生水的利用率,力争到2025年底全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50%以上,真正实现“变废为宝、循环利用”。第二,要以最坚决的态度治理水污染。紧盯国控、省控断面水质达标目标不放松,对尚未稳定达标的断面,要实行“一个断面、一套方案、一名领导、一抓到底”的清单化管理。要深化“清四乱”常态化规范化,全面排查整治入河排污口,加快补齐城镇污水管网短板,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入河。要建立健全氨氮等关键指标的动态监测与预警机制确保水质稳定向好。第三,要以最科学的理念修复水生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推进河湖生态缓冲带和绿色廊道建设,恢复河湖水系的自然连通和流动性。要继续高标准推进*河流域生态修复与保护工程,将其打造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样板。要加强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通过增殖放流、栖息地营造等措施,逐步恢复水生态系统的健康与活力。第四,要以最现代的手段提升水治理的能力。加快建设“智慧河长”管理平台。要整合水文、水质、视频监控、无人机巡查等多源数据,构建“空天地”一体化的监测网络。要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对河湖问题的智能识别、自动预警、精准溯源和闭环处置。通过技术赋能,实现从“人防”到“技防”的转变,让每一条河流、每一个湖泊都有一个不知疲倦的“电子哨兵”。
(二)聚力“育好林”,以价值导向推动林业发展转型升级。林草兴则生态兴,生态兴则文明兴。必须坚持增绿、护绿、活绿、用绿并举,让绿色成为*市高质量发展的最亮丽底色。第一,要着力在“增绿”上提升质量。国土绿化不能简单等同于植树造林,要从过去重数量、重规模,向重质量、重效益转变。要坚持科学绿化,精准提升林草植被质量,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湿则湿,优化林种树种结构,增加乡土树种、珍贵树种和经济林果比重,切实提高造林的成活率、保存率和生态效益。第二,要着力在“护绿”上筑牢防线。依法实行最严格的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制度,坚决守住生态保护红线。要强化林地用途管制,严厉打击毁林开垦、非法占用林地等违法犯罪行为。要构建全链条的森林草原防灭火责任体系,加强监测预警、火源管控和应急处置能力建设。要健全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体系,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除治,维护来之不易的绿化成果。第三,要着力在“活绿”上深化改革。改革是激发林业内生动力的关键一招。要全面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着力破解“发证之后怎么办”的问题。要积极探索林权“三权”分置的有效实现形式,引导林地向专业大户、家庭林场、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有序流转,发展林业适度规模经营。要创新林业金融服务,推广林权抵押贷款、森林保险等产品,让林农手中的“不动产”真正变成“活资产”。有研究显示,通过发展林下经济,参与农户人均可实现数千元的增收这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也展现了巨大潜力。第四,要着力在“用绿”上做强产业。围绕“两山”转化,大力发展绿色富民产业。要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支持发展林药、林菌、林禽、林蜂等特色种养业,打造一批“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的示范基地。要深度开发森林的生态旅游、休闲康养功能,规划建设一批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和森林康养基地,打造具有*特色的生态文化品牌。要积极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深入开展林业碳汇项目开发,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新路径,让绿水青山持续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
(三)聚力“护好土”,以底线思维推动土壤资源永续利用。土是万物之本、丰收之基。必须坚持保土、肥土、净土、用土协同发力,把土壤安全作为生态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底线要求,全面提升土壤治理、养护、利用的科学化水平。第一,要以最严格的举措守护耕地红线。坚决落实耕地保护党政同责,严格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建立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机制。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重点在粮食主产区、重要农产品生产基地实施土壤改良、灌排配套等工程,力争到2025年底全市高标准农田覆盖率达到75%以上,切实筑牢粮食安全“耕基”。要强化耕地占补平衡管理,确保补充耕地质量不低于被占耕地,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第二,要以最科学的方法提升土壤肥力。针对部分区域土壤退化、肥力下降问题,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每年推广有机肥施用面积不少于*万亩,逐步改善土壤理化性状。积极开展耕地地力保护与提升行动,通过秸秆还田、绿肥种植、轮作休耕等措施,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力争到2026年全市耕地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提升0.2个百分点。要加强中低产田改造,对盐碱地、沙化地等退化耕地实施专项治理,恢复土壤生产功能。第三,要以最坚决的行动防治土壤污染。聚焦工业遗留场地、农业面源污染等重点领域,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建立污染地块“一张图”管理台账,实行“污染源头管控+风险分级管控”。严格管控工业固废、危险废物非法倾倒,推进涉重金属企业清洁生产改造;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规范农药、化肥使用,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减少污染物入土。建立土壤环境质量动态监测网络,对重点区域实行每月监测、季度预警,确保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稳定在95%以上。第四,要以最高效的路径激活土壤价值。围绕“土尽其用”,推动土壤资源向高效益、生态化方向转化。在农业领域,依托优质土壤资源发展绿色有机农业,打造“*大米”“*蔬菜”等地理标志农产品,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在生态领域,利用闲置荒滩、废弃矿坑开展土壤修复与生态复绿,建设口袋公园、生态湿地,让“废弃土”变身“生态景”。要探索土壤生态价值实现机制,将土壤质量纳入生态补偿考核体系,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土壤治理与开发,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三、强化领导,狠抓落实,凝聚守护绿水青山的磅礴力量
“两制”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任务艰巨。必须坚持全市“一盘棋”,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确保各项决策部署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一要压紧压实责任链条。各级党委、政府要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作为第一责任人,要亲自研究、亲自部署、亲自督办。各级河长、林长要知责于心、担责于身、履责于行,不仅要“挂名”,更要“出征”,做到守河有责、守河担责、守河尽责。要完善考核评价和激励问责机制,将“两制”工作成效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对工作不力、问题突出的,要严肃追责问责。二要构建协同共治格局。“两制”工作非一部门之责、一行业之事。水利、林草部门要发挥好牵头抓总作用,发改、财政、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农业农村等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形成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要打破行政区划壁垒,特别是针对*河等跨区域河流的保护治理,要主动加强与上下游、左右岸地区的沟通协作,建立联防联控机制,共同守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屏障,服务好*区域协同发展大局。三要引导全民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是全社会的共同事业。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深入解读“两制”工作的政策法规和重要意义,曝光反面典型,宣传先进事迹,提升全民生态文明意识。要创新公众参与形式,畅通监督举报渠道,积极推行“河湖卫士”“民间林长”等做法,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志愿者、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到河湖林草的保护和治理中来,营造“人人关心、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良好氛围。同志们,林草兴则生态兴,河湖美则环境美。做好河长制、林长制工作,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总书记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坚如磐石的决心、抓铁有痕的力度,扎实推动河长制林长制工作再上新台阶,以优异的生态答卷,为开创美丽*建设新局面、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