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
今天,能有这样一个机会,和大家一起交流探讨,我感到非常荣幸,也有些许诚惶诚恐。今年五月,我有幸被派往XX省XX县进行跟班学习。这趟行程,对我而言,不只是一次简单的学习取经,更像是一场深刻的思想洗礼和认知重塑。站在XX县充满活力的街头,穿梭于人潮涌动的文旅项目之间,我脑海中反复萦绕着一个问题:同样是坐拥青山绿水、手握文化瑰宝,他们是如何将这些“珍珠”串成一条璀璨的“项链”,而我们又该如何解锁自身发展的密码?
今天,我想从一个学习者的角度,抛砖引玉,分享几点不成熟的思考和感悟,希望能为大家的工作带来一些启发。
一、一场从“管理者”到“造景师”的思维蝶变
---此处隐藏2262字,下载后查看---
XX县的经验告诉我们,破局的关键在于“嫁接”与“融合”。以筹办一场音乐节为例,这不仅仅是文旅局一个部门的事情。我们可以试点将音乐节落地在花海或是开阔的田园,这本身就形成了独特的场景吸引力。但更重要的,是如何“嫁接”XX山的游客资源。这就需要我们提前与XX山方面建立数据共享和信息通报机制,依托“智慧XX山”平台,将音乐节的信息精准推送给即将前来或正在游览的游客。同时,交通部门需要规划好从XX山景区到音乐节场地的旅游直通车和接驳路线;市场监管和公安部门需要建立联动执法机制,确保活动期间的市场秩序和安全;宣传部门则需要整合资源,与XX山联合进行营销,共同塑造“大XX山”全域旅游品牌形象。
这一过程,考验的是我们跨部门、跨区域的协同作战能力。我们需要建立起常态化的县山联动工作机制,从交通路网的互联互通,到旅游市场的联合整治,再到营销推广的步调一致,真正形成“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棋、管理一体化”的格局。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将散落的景点串珠成链,将过境的游客留下来,让他们从“路过XX县”变为“专程来XX县”,从单日游览变为多日度假,实现从“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的升级。
各位领导、同事们,这次赴XX县学习,时间虽短,但收获巨大、感触良多。我看到了差距,但更多的是看到了我们自身的潜力和希望。XX县的成功并非遥不可及,其核心在于思想的解放、路径的创新和行动的落实。
从XX县归来,我深感我们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心中的那团火也更旺了。未来的文旅融合之路,没有现成的教科书,我们必须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实践,在实践中创新。我愿作一颗小小的石子,投入XX文旅发展的湖心,与在座的各位同仁一道,以谦逊之心学习,以实干之姿破局,共同激起层层美丽的涟漪。
我的发言完了,不当之处,敬请各位批评指正。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