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兴则农村兴,农村兴则国家旺。总书记总书记在202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要落实产业帮扶政策,做好‘土特产’文章。”当前,各地积极扎根“土”,体现“特”,形成“产”,把一些土生土长的小产业培育成支柱产业,从发展产品向发展产业转变,从追求数量向追求质量转变,从发展一产向一二三产融合转变,走出了各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我县豆制品产业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经过多年的发展积累,以甘泉豆腐、甘泉豆腐干为主的豆制品产业得到长足发展,在陕西乃至西北地区享有良好声誉,具备打造成为重要产业链条的潜力。开展此次调研,旨在全面掌握了解我县豆制品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结合实际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真正让豆制品产业成为县域经济发展和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支柱。
一、发展现状
(一)历史源远流长。甘泉豆腐技艺流传盛广,据市地方志记载起源于汉,发展于隋唐,成熟于宋金,兴盛于明清,流行于民国,长达数千年之久。起初,当豆腐卖不完时,便把豆腐切片在锅盖上炕干当零食吃,日常月久,众人都说好吃,就专门炕豆腐片出售,后起名豆腐干。甘泉美水豆腐的命名发源于1400年前,隋炀帝北巡游猎到甘泉县后,百姓进水贡食,第一道佳肴就是豆腐和豆腐干,得到了隋炀帝的频频称赞。千百年来,甘泉人利用美水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采用传统工艺加工豆腐和豆腐干的技艺一直在民间流传。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开始,甘泉县城有了专门的豆腐干店铺。1996年,为适应市场需要,我县从韩国引进先进设备,从大豆浸泡、磨碎、煮浆、点卤、压干以至包装消毒,全部都由机器操作,形成完整的生产流水线,豆制品产业由手工作坊式生产逐步向规模化、现代化转型。
(二)发展初具规模。2000年左右,甘泉鲜豆腐已畅销延安,直销西安。之后,甘泉豆腐生产进入由龙头企业带动的工业化规模生产与传统作坊并存的时代,“宏利豆业”曾红极一时。甘泉豆腐干是我县第一张产业名片,注册品牌先后有1996年甘泉美水食品公司生产的“美水牌豆腐干”,鹏德食品公司生产的“甘泉牌豆腐干”,2000年“八千里豆腐干”问世,之后“李香香”、“双青”、“婆姨汉”等相继进入市场。目前,全县共有鲜豆腐坊30余家,豆制品加工企业5家,年产3000吨左右。
(三)产品特色鲜明。甘泉豆腐的独特之处在于选用了双青豆作为原料,因陕北光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生产出的双青豆色泽翠绿、颗粒饱满、豆汁细腻,优质蛋白含量丰富,钙、鳞等矿物质成分理想,营养价值极高。加之甘泉因水而得名,素称“美水之乡”,拥有得天独厚的水源资源,储量丰富、水质优良,富含锶、偏硅酸、钙、铁、锌等30余种人体所需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这也是制作豆腐的重要优势之一。同时,甘泉人在多年的豆腐和豆腐干制作实践中,总结出“摊烂、过细、点嫩、压重”八字口决,制作出的豆腐细腻香醇、弹性十足、随意成形、不碎不烂,豆腐干则墨绿如玉、油质丰富、醇香耐嚼、甘味悠长,故有“甘泉豆腐水上漂,穿挂马尾烂不了”之说。
(四)声誉持续提升。甘泉豆制品产业坚持继承与创新结合,不断推陈出新,取得了一系列荣誉。2007年以来,“甘泉豆腐”连续三次荣获陕西省名牌产品;2008年,“甘泉豆腐与豆腐干制作技艺”被收入陕西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6年,“甘泉豆腐”被批准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甘泉豆腐干”多次获评杨凌农高会“后稷”金奖、陕西省消费者协会“消费者信得过品牌”,被中国绿色产品质量认证中心称为“绿色消费、优选品牌”;顺利通过ISO9000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2010年,“甘泉豆腐干”获得国家工商总局颁发的“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此处隐藏4519字,下载后查看---
(四)优化产业布局,构筑发展“优势”
1.依托甘泉工业园区,规划建设集研发、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甘泉豆制品产业园”,吸引本地和外地优质企业入驻,构建“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联合体,实现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并存,推动豆制品产业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打造西北地区最大豆腐生产基地。
2.加快石门豆腐小镇国家3A级旅游景区创建步伐,科学把握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充分展示甘泉的人文历史和豆腐文化底蕴,打好“引客”和“留客”两张牌,让“饮美水、品美酒、尝豆腐、游甘泉”的理念深入人心,让消费者来了有美食可享、有美景可赏、有雅居可住,建设具有休闲、度假、康养、研学、体验等功能的特色展示旅游综合体。
3.加大对本土豆制品企业的扶持力度,鼓励支持有发展潜力的本土企业技术改造、技术革新,提高市场竞争力,推动形成规模优势和牵动效应,培养造就视野宽广、素质过硬、干事创业的优秀本土企业家群体,为豆制品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4.积极开展招商引资活动,精准对接全国豆制品行业知名企业,做好企业贴身“服务员”,走“龙头企业带动+标准化作坊”的发展路子,推动甘泉豆制品产业提档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