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
很荣幸能有这个机会,围绕我分管的交通城建领域,和大家作一个交流发言。这段时间以来,通过下基层调研和直接面对群众,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我们的城市建设和交通管理,究竟应该以什么样的标准来衡量?是看道路建了多少公里,高楼起了多少栋,还是看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每一个人,他们的表情是不是舒展,步履是不是从容,对未来是不是充满信心。
今天,我不谈工作成绩,只想结合近期的一些反思和感悟,从一个普通市民的视角,谈谈我在工作中观察到的“痛点”和“堵点”,以及如何更精准、更有人情味地去解决这些问题,把工作真正做到群众的心坎里去。
一、从“有没有”到“好不好”,城市品质的“最后一公里”仍需跋涉
---此处隐藏2923字,下载后查看---
第一,推行“城市体检官”制度,用“脚步”丈量民情。可以借鉴网格化管理的经验,但要赋予新的内涵。不仅仅是管理者去巡查,更要发动社区干部、热心居民、志愿者成为“城市体检官”,定期对责任片区的公共设施、环境卫生、交通秩序进行“地毯式”排查。开发一个简单易用的手机应用,随手拍、随时传,形成一张动态的“城市健康地图”。后台系统对问题进行分类、分级,明确责任单位和整改时限,让城市管理的“神经末梢”真正敏锐起来。
第二,引入“数据驾驶舱”理念,用“算法”优化服务。交通拥堵、公交线路规划等问题,不能再仅仅依靠经验判断。建议与专业机构合作,整合公交刷卡数据、手机信令数据、路口监控视频数据等,构建一个XX县的交通“数据驾驶舱”。通过大数据分析,精准识别通勤走廊、客流高峰、拥堵节点,为公交线路的动态调整、潮汐车道的设置、信号灯的智能配时提供科学依据。对于停车难问题,也可以通过智能化改造,引导车辆快速找到空余车位,提高停车资源的周转效率。
第三,建立“诉求分析会”机制,用“会诊”根治病灶。建议将现有的各类诉-求平台数据进行整合,变“分头交办”为“集中研判”。每月或每季度由政府牵头,召集城建、交通、执法、交管以及各街道、社区等相关单位,召开一次“群众诉求分析会”。会议不谈成绩,只聚焦本周期内高频次、跨部门、难解决的典型问题。大家坐在一起,共同“会诊”,从规划设计、施工质量、管理标准、执法协调等多个维度,深挖问题根源,明确一个主责部门牵头,多个配合部门协同,制定出系统性的、长效的解决方案,并纳入督查督办,真正实现从“解决一个问题”到“预防一类问题”的转变。
同志们,城市的工作,归根结底是做人的工作。我们规划的每一条道路,建设的每一处设施,最终都要接受人民的检验。我深知,解决这些问题非一日之功,需要久久为功的韧劲和“绣花”般的细心。我愿和大家一道,始终怀着对这座城市和人民的深厚感情,多一些“换位思考”,多一些“将心比心”,俯下身子,沉下心来,把群众的急难愁盼一件件解决好,把我们的XX县建设得更宜居、更温暖、更有活力。
我的发言完了,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