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根据年度学习教育安排,我围绕“家风”这个主题,和大家作一次交流。为什么要讲家风?因为家风看似个人小节、家庭私事,但对党员干部而言,它绝非小事,而是关系到党风、连着政风、影响民风的大事。总书记总书记多次强调家风建设的重要性,总书记指出:“领导干部的家风,不是个人小事、家庭私事,而是领导干部作风的重要表现。”这深刻揭示了家风与党风廉政建设的内在联系。今天,我们就从历史、现实和实践三个维度,深入探讨如何以良好家风建设,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注入源源不断的“家庭内生动力”。
一、回望历史:从传统文化和革命传承中汲取家风建设的智慧与力量
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庭、家教、家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齐家”作为治国平天下的基础。从“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的教子典故,到《颜氏家训》《曾国藩家书》等传世家训,无不蕴含着丰富的治家智慧和道德准则。这些优良的传统家风,如“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价值追求,“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勤俭节约,“公则生明,廉则生威”的处事原则,穿越历史长河,至今依然闪耀着思想的光芒,是我们涵养家风的宝贵精神财富。
我们党在领导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征程中,更是形成和传承了光荣的红色家风。毛泽东同志给子女定下“三原则”:恋亲不为亲徇私,念旧不为旧谋利,济亲不为亲撑腰。周恩来同志立下“十条家规”,要求亲属不搞特殊化。焦裕禄同志教育孩子“看白戏”是占国家便宜,陈云同志严格要求家人“不凭关系、不凭‘条子’、不搞特殊”。这些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红色家风,生动诠释了GCD人的初心使命和党性原则,集中体现了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是我们每一位党员干部修身齐家的光辉榜样和行为标杆。历史是一面镜子。无论是传统文化中的“家国同构”思想,还是我们党的红色家风传承,都昭示了一个深刻道理:家风正,则作风正;家风纯,则政风清。一个党员干部的堕落,往往是从家风不正、家教不严开始的。因此,我们必须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作为砥砺党性、锤炼作风的“必修课”。
---此处隐藏2115字,下载后查看---
二要带头管好家人亲属,扎紧家风建设的“制度篱笆”。严管就是厚爱,纵容就是祸害。要主动向家人讲明纪律规矩,讲清利害关系,教育引导他们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要给家人划出“红线”,经常念好“紧箍咒”,明确告知他们什么事能做,什么事坚决不能做,坚决杜绝他们利用自己的职权和影响谋求任何特权和私利。要敢于对家人的不当言行“亮红灯”“踩刹车”,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要及时提醒、坚决制止,做到防微杜渐。这才是对家人最真诚、最负责、最深沉的爱。
三要带头树立正确家规,立好家风建设的“行为标尺”。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好的家庭,必然有好的家规家训。我们不一定要像古人那样写成鸿篇巨著,但可以结合时代特点和家庭实际,与家人共同商定一些简明扼要、务实管用的“家庭公约”。比如,可以约定“崇尚节俭、不慕奢华”的生活准则,可以约定“诚实守信、与人为善”的处世之道,可以约定“孝老爱亲、勤勉工作”的家庭责任。通过立家规、传家训,让家庭成员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习惯,形成共同的价值追求和行为规范。
四要带头弘扬传统美德,传承家风建设的“红色基因”。要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孝亲敬老、勤俭持家、邻里和睦等传统美德融入日常生活。更要自觉传承我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把革命先辈的红色家风故事讲给家人听,把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带到家庭中,教育引导家人特别是子女,树立劳动光荣、奋斗幸福的观念,靠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创造美好生活。
同志们,家风建设是一场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长期修行。让我们每一位党员干部都从自身做起,从家庭做起,把修身、齐家落到实处,以纯正家风涵养清朗党风,以家庭“小气候”温润社会“大气候”,为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为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贡献我们每一个“家庭细胞”的力量!
我的党课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