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中文系xx级x班的同学和老师举行毕业四十周年纪念活动之际,xxx同学给了大家一个惊喜,他宣布:他至今仍收藏着当年我们班《xx》墙报的原件和大部分存稿。这个消息令大家异常兴奋。这太令人吃惊了!这怎么可能!原以为已经随着岁月逝去的东西,竟能够非常完整地重新展现在大家的面前,供已鬓发染霜的我们回顾、品味,它们是活生生的青春回忆和历史见证!
《xx》墙报是我们班级曾经吹响的号角,是我们班级曾经倾心的创造,是当年一个创作群体追梦的记忆。我和xxx都是当年《xx》的编者,虽然我知道从墙上揭下来的《xx》原件和大部分存稿大学毕业后存放在他那里,但此后我们一个在北京一个在xx,彼此见面交谈的机会并不多,尤其是最近几年,我对这堆当年墙报的存留之物也渐渐淡忘,以为它们不可避免地在四十年如此漫长的岁月中湮灭殆尽。没想到xxx同学居然能相当完整地保存至今,硬是将一堆墙报的原件和旧稿收藏成了见证华东师大中文系黄金岁月的难得的“历史文物”。
一、《xx》墙报的时代背景
正像xx同学在一篇回忆文章中对xx年代中文系的文学氛围所描述的,“华东师大中文系,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是一代文学追梦者的热土”,“是思想者和创作者的‘伊甸园’,也是青春与浪漫的乐土”。
我们正是处于改革开放初期,告别旧时代开启新时期,带着反思和觉醒,带着激情和梦想,吟唱着自己的诗和歌,讲述着自己的故事的八十年代的新一辈。文史楼哥特式建筑奏鸣的是这片热土上教书育人的老师与如饥似渴的学子的思想与心灵撞击的神圣交响曲!文史楼的壁报上是学生们心灵的抒写和思想的创造,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尊崇个性,追求自由,寻求突破……于是便有了八十年代中文系学生特有的时代特征:思考、探索和创造及自我价值的实现。说自己的话,写自己的诗,讲自己想讲的故事,于是便诞生了具有时代特点的“夏雨诗人”“作家群”和“学者群”等,这是中文系人才培养之骄傲……(引文摘自《我们的八十年代——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校友回忆录》)
---此处隐藏7470字,下载后查看---
对于“守护格桑花”这一概念,我有以下三点理解:一是在时空上,我们对资助和帮扶的孩子们,不应局限于她们在城关二小、美兴中学的学习期间,而应以受助孩子的身心成长为中心,将助学帮扶扩展至孩子们的整个身心成长期间。我们也很欣喜的看到,尽管有些孩子已经升学或者转学而不在xx二小、xx中学学习,但依然得到很多校友的继续资助和帮扶,有些校友甚至主动要求资助帮扶转学去其他学校的孩子。二是在内涵上,我们对资助和帮扶的孩子们,不应局限于每年捐助的xxxx元现金,而应在量力而行的基础上,在学习、生活、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方面提供非现金方面的帮扶指引,帮助孩子们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三是在外延上,不应局限于xx校友会组织的各地校友助学帮扶行动,而应扩展至母校团委每年组织的“xx”研究生支教团的支教助学行动。在这一爱心项目中,爱心校友与“xx”研支团、孩子就读学校是在一体化行动、共同完成“守护格桑花”这一使命。这是我对“守护格桑花”这一概念的理解。
在历经xx年的助学行动过程中,我们的爱心校友们也有累了和疲惫的时候,我们一些爱心校友也有遇到经济不好导致收入下降、事业挫折等各种困难而使其捐助难以为继的时候。如何能让受助孩子们不受影响而继续在家长、老师和爱心校友们的关爱下健康成长,如何走好未来十年、二十年的xx捐资助学可持续之路,是当前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为此,我们鼓励爱心校友与受助学生家长加上AAA,增加双向交流互动机会。我们鼓励校友们在“一对一”基础上尝试“二对一”、“多对一”的资助和帮扶方式。我们鼓励爱心捐助不局限于现金资助,可以捐助孩子们缺乏的文具、书包、衣服、体育用品等,也可以捐助校友自家孩子用过的干净的旧文具、旧书包、旧衣服,以此让更多爱心校友参与此项活动,让受助孩子们得到更好的守护。我们鼓励校友在有组织之外进行爱的奉献与传递。
我们鼓励全国至全球xx校友传递这份爱心,让更多校友参与“守护格桑花”这一爱心接力项目,给xx孩子们的成长提供更多的爱与更好的帮助。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