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叉学科研究生人才培养是一种创新性的、特殊性的人才培养机制。”[1]根据《交叉学科设置与管理办法》等相关文件,xx大学瞄准“一流工科、卓越理科、精品文科、特色交叉”的高标准学科布局,加快推进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机制的发展。根据学校党委的统一部署,xx大学数学学院尝试交叉学科研究生的培养,形成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机制。据调查问卷显示,当前,数学学院的研究生共有130余人。愿意接受或正在接受交叉学科教育的研究生大约有90余人,占总人数的70%。
一、合适的招生生源是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机制的首要前提
构建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机制,具有交叉学科背景的本科生源是首要前提。xx大学数学学院开设两个交叉专业,为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应用统计学专业。2022年,数学学院招收信息与计算科学本科生61人、应用统计学本科生25人,占全部本科生的26%,为交叉学科的研究生提供招生生源。由于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的难度高、时间长,所以交叉学科研究生的招生机制应适当放宽标准,并不能单单只以“是否优秀”来作为衡量是否录取的重要标准,还要以“是否合适”来作为衡量是否录取的重要标准。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品质、兴趣态度都应该包含在交叉学科研究生的选拔标准之内。在这些标准之中,兴趣态度是首要的。正如张明玉教授所说:“一个人在一个领域能否取得成就,并不是取决于他在那个领域读了多少年的书、获得了什么学位,而在于他对所从事的领域有没有真正的兴趣、有没有悟性、有没有天赋。”[2]即使学生并没有特别扎实的知识基础,但在自身兴趣的内在驱动下,学生能够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去弥补知识素养的不足,并进一步成为交叉学科的合格人才。
二、明确的培养目标是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机制的根本导向
在交叉学科研究生运行机制的体系中,其培养目标及要求具有一定的指向性和目的性,促进学生在知识水平与能力素养等方面得到持续提升。xx大学数学学院的研究生培养目标亦是如此。首先,在思想品德方面,具有交叉学科背景的研究生不仅要坚持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深入学习与贯彻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而且要有严谨的科研精神和出色的敬业精神;其次,在知识水平方面,具有交叉学科背景的研究生不仅要掌握坚实的数学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数学知识,而且要积极学习像统计学、教育学等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方法,开阔知识视野,增强自身的知识能力;第三,在实践能力方面,具有交叉学科背景的研究生要具有独立的科研能力,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把扎实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具体实践之中,提高自身的综合实践能力。
---此处隐藏7560字,下载后查看---
第三,营造育人环境物质环境上,通过雕塑、文化长廊展示科学家事迹;精神环境中,开展主题活动与学术竞赛;网络环境里,利用新媒体传播科学家精神,构建全方位育人氛围。
(二)实践典范:中国计量大学的融入探索与启示中国计量大学在科学家精神融入课程思政方面的成效显著,做法特色、多样。课程体系改革上,优化设置,依据研究生培养特点重新规划课程结构,增设探讨科学家精神与学科发展关系的课程模块,并在各类课程中融入具体科学家案例及专业领域科研故事。教学内容创新上,引入实际科研案例,将科学家精神与专业知识深度融合,于实验教学、课程设计等环节培养研究生科学态度与创新思维。教学方法上,采用小组讨论和项目式学习,组织研究生围绕争议问题展开讨论,开展相关科研项目活动,提升团队协作与创新能力。科研活动鼓励研究生参与重大项目,与知名团队合作,定期举办创新竞赛激发热情。在环境营造方面,建设文化长廊展示科学家事迹,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引导研究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
(三)评价护航:科学构建融入效果评价体系
科学构建融入效果评价体系是保障科学家精神融入课程思政教育质量的关键。评价指标设计遵循科学、系统、可操作和导向性原则,科学性准确反映效果,系统性涵盖教学各方面,可操作性具有可测量与可比性,导向性引导高校教师实践、推动教学改革。基于层次分析法(AHP)构建科学家精神融入行业特色型高校研究生课程思政教育课堂教学层次模型,一级指标含思政素养提升、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学术道德建设、教学效果反馈,二级指标涵盖价值观塑造、爱国情怀等,形成全面的指标体系。
总之,将科学家精神融入行业特色型高校研究生课程思政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高校、教师、学生和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只有通过持续探索与实践,不断完善融入路径与评价体系,才能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与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人才,为国家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