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篇)文艺创作研讨会、学术研讨会讲话材料汇编

更新时间:2025-07 来源:网友投稿

今天,我们齐聚一堂,召开“文艺攀峰路径与新大众文艺启示”xxxx年xx区文艺创作研讨会。受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xx同志委托,我谨代表区委宣传部,向研讨会的顺利举行表示热烈祝贺!向莅临指导的市评协、市群众艺术馆专家,以及全体参会的文化艺术工作者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向为本次活动付出辛勤努力的区文化馆、区评协等承办单位表示诚挚的问候!

这是区委宣传部、区文化旅游委、区文联在全区第一次开展的年度专题文艺创作研讨会,旨在促进互鉴互学,推动整合资源,聚力打造精品。

过去一年,全区文艺战线紧紧围绕中心大局,深耕细作、锐意进取,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绩。刚才,各创作单位代表和优秀作者的发言精彩纷呈,既有对创作实践的深刻总结,也有对文艺发展的深入思考,提出了许多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建议,为我们做好今年的工作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区文联xx书记对xxxx年工作的总结全面客观,对xxxx年提出的创作方向和重点提示具体务实;特别是两位市级专家从全国和全市视角出发的精彩点评,为我们带来了新观念、新视野、新境界,让我们对xx文艺创作的方向和路径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为我们注入了更强的信心和动力。

同志们,新时代赋予文艺创作新的使命,新征程呼唤文艺工作者展现新的作为。立足xx独特的文化底蕴和发展定位,我们要以更高的站位、更宽的视野、更实的举措,推动xx文艺事业高质量发展。下面,我就全区文艺创作工作提几点意见。

---此处隐藏9928字,下载后查看---

什么是传统?前辈学者已经给我们做出了最好的榜样。当年王富仁在鲁迅《呐喊》《彷徨》的研究上,做出了里程碑式的贡献,那是因为他对以往的鲁迅研究有透彻、精准的把握,为我们在学术综述的价值方面提供了最好的范例;钱理群老师把自己的身心投入鲁迅研究和学术研究之中,真正开辟了文学是人学的路径,极大拓展了文学的社会价值和历史意义;陈思和老师虽然提倡文学的整体观,但始终没有放松在文本细读上狠下功夫,他能在曹禺的《雷雨》中读出繁漪、侍萍之外的第三个女性,令人钦佩;陈平原老师更是把社会、时代、生活融为一体,陈老师带领学生研究北京文化,采用的是“走城”的方式,用脚步丈量北京的历史文化,而不只是在课本、画册中认识北京。

我特别要提到,xxxx年x月北师大新生开学之际,学校想找一位顶级专家给新入学的博士生做一场讲座,我和浴洋专门请来陈平原老师,陈老师的讲座题目是《现代中国大学的历史、传说与精神》。陈老师的讲座从晚清废科举、大学兴,一直讲到当今中国大学为什么要扩招,高校为什么要合并。陈老师从这些看起来的教育问题、学术问题,让人感受到其中最根本的是中国社会的现实问题,社会现实问题是谁都不能超越的!不理解中国的社会现实,就不懂得中国的教育,也不懂得中国的文学。

我们新一届现代文学研究会成立以来,先后举办了多种新型会议,比如“粤港澳大湾区与中国现代文学传统”“新时代海洋与文学的关系”“世界文明视野中的北京书写”等,这些会议让我们看到了现代文学研究的广阔前景,看到了文学必须以自身的变化,与时代、社会的发展相融合。因为文学如果不变,那么世界要变!

从xxxx年开始连续召开了一系列重要学术会议,有关于xx先生的,以及最近几次召开的xx先生的会议,还有关于xx先生的、xx先生的会议,等等。所有这些会议都集中到一点,就是对“人”的理解。大家谈到xx先生,充满了真挚的情感,谈的最多是xx先生的人格魅力。大家都认识到,我们与前辈学者的距离不仅在学问上,更是在人格上。我们说文学是人学,研究文学更是在研究人学,研究各种各样的人生和错综复杂的世界。这是我们每个学者,尤其是青年学人应该倍加关注的!

我的发言完了,谢谢大家!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