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高政治站位,深刻认识防治统计造假的极端重要性
(一)防治统计造假是践行两个维护的政治自觉。统计造假本质上是政治意识淡薄、党性原则弱化的表现,直接背离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连续出台《关于深化统计管理体制改革提高统计数据真实性的意见》等纲领性文件,构建起“不敢假、不能假、不想假”的制度体系,其核心要义就是通过统计领域的自我革命来扞卫“两个确立”。实践中我们看到,个别地区存在的“数字出官”现象,实质上是政治生态问题的统计投射;一些领导干部干预统计数据的行为,反映的是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松弛。防治统计造假必须作为“政治三力”的试金石,通过建立党委领导、统计负责、部门联动的责任链条,将《统计法》执行情况纳入政治巡察内容,以零容忍态度查处统计违纪违法案件,真正把两个维护落实到每一个统计指标、每一张统计报表之中。
(二)防治统计造假是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工程。在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关键时期,统计数据是经济运行的晴雨表,其真实程度直接决定宏观调控的精准度。当前我县正处在产业转型升级的攻坚期,更需要通过真实的统计数据来捕捉新动能培育的苗头性信号、发现结构优化的趋势性变化。但在传统考核机制下形成的速度情结仍未完全消除,部分乡镇存在的数据注水现象,可能导致对过剩产能的误判、对新兴产业的误读。x县曾因虚报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导致政策资源错配,最终延缓了产业调整进程。这就要求我们构建质量型统计新范式,一方面建立“指标间逻辑校验+部门数据比对+现场核查”的三维防控体系,另一方面创新开展统计质量提升年活动,重点监测研发投入强度、单位GDP能耗等高质量发展指标,使统计数据真正成为经济发展、政策制定的定位仪。
(三)防治统计造假是重塑政府公信力的关键战役。政府统计本质上是与人民群众的诚信契约,一组失真的GDP数据可能摧毁的是几代人积累的社会信任。从x省经济数据挤水分引发舆情风波,个别县市统计造假入刑案件的警示,都印证了“数字造假、公信力贬值、治理成本”攀升的恶性循环规律。特别是在自媒体时代,统计数据的任何瑕疵都可能被几何级放大,演变为公共信任危机。对此,我们要实施透明统计工程,建立统计数据生产、审核、发布全流程留痕机制,定期发布统计执法检查白皮书;开通统计开放日等社会监督渠道,邀请“两代表一委员”参与数据质量评估;探索建立主要统计指标诚信档案,对连续三年数据波动异常的地区启动专项审计。只有让统计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才能以看得见的真实赢得群众信得过的支持,筑牢治理现代化的数据基石。
---此处隐藏12869字,下载后查看---
(三)完善统计制度,规范统计行为要进一步完善统计制度和方法体系,确保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要建立健全统计数据质量控制体系,加强对统计数据的审核、评估和核查工作。要规范统计调查行为,严格执行统计调查制度和方法,确保统计调查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要加强对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的监督和管理,确保他们依法依规履行职责。
(四)加强监督检查,严肃查处违法案件要加大对统计造假行为的监督检查力度,建立健全统计监督检查机制。要定期开展统计执法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督促整改并依法依规进行处理。要畅通举报渠道,鼓励社会各界积极举报统计造假行为。对查实的统计造假案件,要依法依规严肃处理,绝不姑息迁就。
要强化责任追究,对统计造假行为的相关责任人,要依法依规给予党纪政纪处分,涉嫌犯罪的,要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同志们,防治统计造假工作责任重大、任务艰巨。我们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市的决策部署上来,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有力的措施,坚决防范和惩治统计造假、弄虚作假行为,为推动我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统计保障。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