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风是一面镜子,照见的是党员干部的初心本色;纪律是一把标尺,量出的是党组织的规矩底线。近期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通报的两起发生在学习教育期间的违规吃喝典型问题,既是现实的“回音壁”,更是警醒的“当头棒”。特别是在中央****精神学习教育持续推进、作风建设持续加压的背景下,这样的顶风违纪之举,不仅触目惊心,更发人深省。作为国有企业的一员,我深感肩上责任之重、警示之深,围绕此次通报案例,结合工作实际,谈几点个人体会与思考。
一、从“蝇头宴席”看出作风隐患
两起典型案例中,无论是地方政府干部借“联络老同事”之名暗中违规聚餐,还是基层党政班子集体在值班期间“举杯成风”,其共性都指向了一个核心问题:对纪律的轻慢,对规定的无视。个别党员干部心存侥幸、目无法纪,在学习教育期间依然“口不收敛、心无敬畏”,不仅挑战了组织的红线,更严重破坏了党风政风。这些表面上的“吃吃喝喝”,背后藏着的是责任虚化、监督失灵、制度破洞。从“桌上”到“账上”,从“聚会”到“隐瞒”,每一步都是对制度敬畏的流失,也是政治生态的污染源。国企虽非官场,但同样是纪律责任高地,若任由类似行为蔓延,轻则败坏风气,重则触及国资安全,阻碍企业高质量发展之路。
二、从“认知偏差”看出思想漏洞
违规吃喝的问题,表面在“嘴上”,实则在“脑中”。国有企业中一些党员干部存在模糊甚至错误的认知亟待纠偏。一是“小事无害论”,将吃饭应酬当作人之常情,忽视了纪律之严、风险之大。殊不知“饭桌”之上往往潜藏“权钱交易”的伏笔,稍不留神就会由“轻风”变“腐风”。二是“业务推动论”,以“拓展关系”“促成项目”为名,实则混淆了公私界限,误将违规吃喝当作“润滑剂”,殊不知这类“圈子饭”吃多了,圈子也就变成了“围猎场”。三是“行业惯例论”,将“行业特殊”当作挡箭牌,却不知纪律规矩从无例外,行业有差别,规矩无弹性。企业是市场主体,更应是纪律标杆,任何模糊认识、灰色操作,都是对制度的消解,对使命的辜负。
---此处隐藏2953字,下载后查看---
(二)融入考核强激励,打通“作风落实链”
作风建设不能“软指标”,必须“硬着考”。一要建强考核机制,把遵守****、拒绝违规吃喝的具体表现纳入干部绩效考核体系,与评先评优、岗位晋升挂钩,实现“作风过硬者有位、作风出格者让位”。二要畅通奖惩通道,对作风建设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进行公开表扬、案例宣传,对敷衍塞责、不抓不管的干部进行诫勉约谈、组织处理,奖罚分明、令行禁止。三要开展作风“大体检”,围绕“谁在落实、谁在松劲、谁在打折扣”逐项过筛,确保整治成效“看得见、摸得着、有实感”。
(三)推动融合强执行,锻造“企业发展魂”
良好作风是企业竞争力的一部分,是推动发展最硬核的“软实力”。要把作风建设与企业改革、经营、文化建设有机融合,真正实现“作风好、发展稳”。一方面,把整治吃喝歪风的成果,转化为高效节俭的制度文化,推动形成务实高效、廉洁清爽、阳光透明的管理生态;另一方面,激励党员干部在项目攻坚、市场开拓、技术创新等主战场上亮身份、当先锋,用干净干事的行动,赢得干群信任、赢得市场口碑,让“清风气质”成为国企形象的最好注解。作风建设成色足,企业发展底气足。
作风之严是一场长跑,更是一场必胜的接力。违规吃喝不是小问题,而是作风建设中的“老顽疾”“硬骨头”。通报案例是警示,也是命令。我们必须拿出“刮骨疗毒”的决心、“动真碰硬”的勇气、“抓铁有痕”的态度,持续向违规吃喝歪风亮剑。以常态监督治未病,以制度铁规立长效,以责任闭环压到底,推动作风建设不断走深、走实、走远。唯有如此,才能擦亮党组织的底色、守住国企发展的底线、汇聚起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清廉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