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劳动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不可替代。将劳动教育融入高等教育思政建设和人才培养,是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和关键步骤。新时代加强高校劳动教育,应准确把握劳动教育的时代价值,积极探索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通过分层次设计劳动教育内容方案、推动价值培养和实践能力提升结合、构建教学相长的系统性提升机制等,促进高校劳动教育更好开展,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筑牢人才根基。
总书记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劳动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不可替代。2020年,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要在大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2021年,“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被写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劳”被纳入国家教育方针,实现了同德智体美同样重要的地位。将劳动教育融入高等教育思政建设和人才培养,是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和关键步骤,可培养既有扎实专业知识、又具劳动实践精神与社会责任感的人才,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筑牢人才根基。
劳动教育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定位与价值
劳动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讨论劳动教育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定位,其核心和本质是要培育什么样的人才,达到什么样的培育目标。优秀的高等教育人才要有过硬的知识、技能与本领,要有为国之利益迎难而上、冲锋陷阵的自觉与勇气,更要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情怀与担当。在高校开展劳动教育,能将抽象的道德认知转化为具体的劳动实践。劳动教育通过让学生亲身参与体力或脑力劳动,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崇尚奉献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等教育的全过程。同时,劳动教育具有鲜明的实践性特征,蕴含着对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育功能,通过以劳树德,让道德培育从理念转化为行动,构建知行合一的教育生态系统,培育兼具劳动创新能力与道德高度的新时代人才。
劳动教育是兼顾工具价值和人文价值的重要媒介和抓手。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工具价值与人文价值双重使命,二者需要不同的路径加以实现。工具价值的实现需要技能的培养,人文价值的实现则需要情怀的塑造,劳动教育正是兼顾二者的媒介及抓手。教育家陶行知认为,要通过劳力而劳心。劳动教育既不是单纯的生产教育或技能教育,也不能简单地泛化为价值观的培养,而应当是二者的结合。通过躬身实践获得知识与技能,通过劳动价值观的塑造培养堪当大用的人才。作为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劳动教育可以建构价值观塑造与知识能力培养的双重育人范式,通过劳力与劳心的辩证统一,成为贯通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跨界载体,使知识技能锻造与价值情怀塑造形成共生关系。
劳动教育是全面育人的重要路径与依托。大学生正处在从学习向工作过渡的关键阶段,需要技能与思想的双重加持,才能快速成长成才。知识与技能的锻造是基础,信仰与情怀的塑造才是核心。劳动教育在人才培养中不仅仅是职业培养的工具,更是全面育人、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技能培养或价值观塑造不可顾此失彼,要二者兼顾同时突出重点,寓劳动之意于大学教育之中。要激发大学生学习之旨趣、创新之思想、尊重劳动之态度,以及为广大劳动人民利益服务并奋斗终身的情怀。大学教育要发挥好劳动教育立德铸魂的重要作用。
---此处隐藏2804字,下载后查看---
促进高校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举措
高校劳动教育旨在培养素质更加全面、实践能力更强、更具有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人才,新时代加强高校劳动教育,要准确把握劳动教育的时代价值,积极探索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劳动教育应实现三重育人维度:价值维度上构建“手脑心合一”的育人场域,实践维度上培育“经世致用”的劳动情怀与能力素质,制度维度上形成“师生共助”的协同机制。
分层次设计劳动教育内容方案,全面营造大学劳动教育氛围。生活即教育,学校即社会,劳动教育也是生活的教育,要将劳动教育的元素融入到大学生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将其触角延伸至学校的各个角落。营造全面的劳动教育的校园氛围至关重要,要分层次设计劳动教育的整体方案,实现劳动教育形式与内容的梯度设计和双重创新。鉴于对劳动教育手、脑、心三层次的划分,相应地将劳动教育分为三个梯度层次:“手”的层次是“劳力”的层次,该层次应强调动手实践的重要性,应注意对大学生体力和体魄的训练和加强。强调劳动力输出的过程,初步建立对劳动精神的尊重与崇尚。“脑”的层次应强调劳动技能、劳动素养、专业精神的培养;关注工作实践过程的复杂性,避免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关注大学生创新创造的能力培养,实现产业经济与知识智慧的双重产出。“心”的层次应强调大学生事业情怀、劳动信仰的培养,以专业为依托,培养学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家国情怀。专业培养、职业训练要与劳动教育相宜,使学生通过专业的精进塑造为国为民、终身奋斗的事业情怀。
加强劳动教育具体路径方案设计,培育“经世致用”的劳动情怀。我国劳动教育在理念层面已经日臻成熟,但劳动教育的展开需要具体的实施路径为抓手,劳动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具体方案设计与实施规划仍是目前需要克服的短板。一方面,要坚持制度先行,通过学业职业事业全链条培养机制的系统设计,把劳动价值观塑造和专业技能提升融入课程设计。以知识积累为基础,构建包含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行业技术、职业伦理的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的工学结合,引导学生建立职业与社会需求适配的认知,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的协同发力中,培育兼具实践智慧与家国情怀的时代新人。另一方面,劳动教育的开展需要多方主体合作参与,在协同运作中实现资源整合。政府、大学、企业、市场、家庭要共同成为劳动教育的合作主体。大学不仅仅是文化的中枢和知识思想经验的交换场地,劳动教育要与实践和实训相结合,注重学校与社会、产业的合作,注重课程设置的社会性、职业性,通过实习实训,实践育人,在实践实训中培养学生劳动精神和职业情怀。
师生互助,立己达人与立德树人并举。教师的使命是立德树人。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是一个相互的、共时的过程,在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应同时反哺教师。教师本人也应把教育教学过程视为一场立己修人的劳动教育。大学教师是劳动教育的实施者也是受益人,劳动教育的过程亦是对大学教师开展劳动教育的机遇,是建设一支厚德载物、立德树人的教师队伍的重要途径。大学应在劳动教育的过程中推动师生互助、团结合作。为此,应坚持教师专业发展双向赋能,通过制度设计将劳动教育能力培养纳入教师职业发展全周期,使师资队伍建设与课程融合实践形成共生共长的良性循环。使劳动教育从单向灌输转向双向互动,最终形成人人参与、处处可见、时时可学的育人新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