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是党中央谋篇布局并指导推进的一项系统性工程,是确保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重要工作举措。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把“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作为“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重要内容并作出部署;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意见》指出:“把廉洁文化建设纳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布局进行谋划。”对于新时代高等教育而言,高质量推进廉洁文化建设已成为高校在新时代贯彻落实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决策部署、一体推进“三不腐”的基础性工程。2022年7月,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了《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大思政课”是总书记对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和实践要求。
探讨新时代廉洁文化融入高校“大思政课”这一主题在于二者具有高度的“可兼容性”,二者同属新时代高校建设的重要职责和使命要求,都聚焦大学这一青年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定型的关键时期,旨在提升立德树人成效,更好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因此,应认真落实好“大思政课要善用之”的要求,积极探索如何把廉洁文化元素充分融入、有机嵌入“大思政课”当中,既为“大”提供鲜活的素材,又作为“善用”的重要手段,使廉洁文化建设融入高校“大思政课”时,能够在内容上“立”起来、实践中“活”起来、思想上“亮”起来,让学生吸收丰富生动的廉洁“养料”,从而生成文化自信、思想自觉、行为规范,推动廉洁校园建设向纵深推进。
一、廉洁文化建设融入高校“大思政课”的研究文献述评
针对推动高校廉洁文化建设及其与思政课程的同步推进,一些学者已经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思考,并发表了相关研究成果。有学者着重进行整体框架上的梳理与构建,如李宏刚、陈悦认为,各责任主体要从更新育人理念、优化育人内容、创新育人媒介等层面构建起“大思政课”这一主题在于二者具有高度的“可兼容性”,“家校社”一体化三维育人体系,凝聚思政育人合力,以二者同属新时代高校建设的重要职责和使命要求,都聚焦大学这一青年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定型的关键时期,旨在提升立德树人成效,更好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培养知廉敬廉的新时代好青年[1]。武予然提出应以两点论统领思政课堂和课程思政廉洁教育同步推进,以融合论促进第二课堂、第三课堂清廉元素同向发力,以全周期管理理念建立全校一体贯通共需共建机制。陈孝凯、王立平将视角集中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身上,认为要有效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主力军作用,提高他们的认知力、专业知识能力和教育行动力[2]。苏晓杰等则主张廉洁教育全员化,不仅思政课教师要助力廉洁教育,高校辅导员、党务政工干部、专任教师、管理干部、优秀学生代表都应各司其职,为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打下坚实基础[3]。
---此处隐藏6700字,下载后查看---
2.营造良好校园氛围一方面,要打造廉洁校园的物质环境,将“廉”元素贯穿于学生求学、生活中,体现在使用的各种硬件设施设备当中,如打造清廉文化墙、张贴廉洁标语、展示廉洁人物、建设廉洁书角、举办廉洁主题展览,在校园楼宇、道路、景观的命名、布景中融入廉洁元素等。另一方面,要注重打造廉洁校园的文化环境,紧贴学校发展定位和师生实际,营造精神层面的“以清为美,以廉为荣”,如通过校风校训对廉洁理念的覆盖,校园内师生人际关系的清朗廉明等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帮助师生养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自觉习惯。
3.用好学生社团之力
因校制宜地创设廉洁文化品牌社团,使加入廉洁社团的学生产生使命感、荣誉感,增加廉洁这一命题对学生的“引力”“黏力”和“影响力”[7]。开展“清廉+学生社团”特色活动,不同类型的学生社团可以从志趣爱好出发,组织不同样态、不同切口的廉洁活动,通过朋辈间形式多样的廉洁主题交流,实现知识的传播和信念的传导,增强广大学生践行廉洁的主动意识。
4.社会资源协同联动
全社会应合力打造多元协调的廉洁育人协同机制,提升高校廉洁文化融入“大思政课”的影响力和渗透力。家庭应增强对廉洁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建设“崇廉”家庭,培育廉洁家风,并承担起相应的教育责任,对于学校开展的廉洁文化教育活动给予充分理解和大力支持,善于发现和及时反馈学生的廉洁情况,形成家校互动的良好局面。推动校地联动、校企合作、优势互补,与相关实务部门、廉洁教育基地、廉洁主题展馆等共建优质的“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融“看、听、思、悟、行”于一体,使学生全方位感受廉洁的魅力,体会社会及未来职业对廉洁的要求,提醒自己时刻自省、自觉、自警[8]。充分调动广大师生、校友、社会各界热心人士参与学校廉洁文化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共同实现校园文化阵地的廉声嘹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