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我们要建成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应当具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1]高校高层次人才是科技创新的领军人才,为建设教育强国提供了人才竞争力和科技支撑力。加强在高层次人才中发展党员工作,对进一步落实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以及提升思政引领力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在高层次人才中发展党员,也在一定程度上契合党员发展的总要求。
一、高校在高层次人才中发展党员工作的意义
(一)加强政治引领,稳固党的执政基础
总书记强调:“加强对人才工作的政治引领,着力把党内和党外、国内和国外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的伟大奋斗中来。”[2]新时代做好新时代高层次人才的党员发展工作,能够使党在高校团结和凝聚各类专业人才,扩大党在高层次人才中的影响力,从而确保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从高层次人才中发展党员和培养党的各级干部,不断壮大党的队伍,促进高层次人才政治参与,有助于高校更好地承担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伟业赋予高校的战略使命和历史重任。
(二)壮大党的队伍力量,优化党员队伍结构
《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加快直属高校高层次人才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要将立德树人要求贯穿高层次人才发展全过程,充分发挥其教学示范、科研模范和师德师风典范作用。”[3]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高层次人才是高校教师队伍中的“高精尖”人群。他们既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又是科技创新的主要力量,他们的理想信念和政治态度,影响着一代又一代青年师生,把高层次人才吸纳到党员队伍中去,特别是吸纳那些具有较高综合素质、道德品质和业务能力的人才,有利于优化党员队伍结构,提高党员队伍整体素质,从源头上壮大党的队伍力量。
---此处隐藏3914字,下载后查看---
基于以上对高层次人才党员发展工作过程的研究和梳理,结合具体工作实践,探索从组织协调保障、联系教育引导、培养考察发展几个方面构建高层次人才党员发展工作机制。构建“校院系三级联动”组织协调保障机制。校院系三级联动,一是突出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不断提升党组织的政治领导力、组织覆盖力和群众凝聚力,加强自身先进性建设来增强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二是着力抓好党的创新理论武装,提升高层次人才政治理论素养和水平,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统一思想、意志和行动。三是拓展联系服务群众工作思路,通过“我为群众办实事”等主题活动,增强党组织对高层次人才的认可度和凝聚力,突出联系服务群众工作实效。四是坚持党建引领高层次人才成长,推动党建与中心工作融合,让理想信念的火种在广大高层次人才当中传承发扬,以党建引领立德树人全过程。
构建“早发现早关心早培养”联系教育引导机制。见缝插针开展入党的启蒙教育,第一时间为党外高层次人才安排党委联系人、支部联系人,真正做到早发现、早关心、早培养。一是发挥党组织的育人功能,强化党建文化的教育功能,实现党建与育人一体化,手段与目标统一。二是发挥好党管人才的重要作用,形成党内人才示范带动党外高层次人才成长进步矩阵效应。三是在涵养师德中积累政治引领经验,以师德标兵为示范,以道德养成为路径,加强高层次人才师德培育和思想引领,开展高层次人才科学道德与师德建设等教育活动。
构建“分层次分阶段”培养考察发展机制。分阶段做好入党申请人、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的教育、考察和培养工作。一是在校院系三级联动的基础上,构建学校党委领导、基层党委统筹部署、党支部推动落实的发展党员工作格局。二是完善党员发展工作制度,建立全面、系统、规范的发展党员工作流程。三是构建积极分子教育培养机制,有计划开展重点突出、针对性强、科学合理的入党前教育培训。四是强化培训和考察,把好高层次人才入党政治素质关;强化标准和程序,把好高层次人才入党程序关。
(三)乘势而上:强化引领,突出辐射带动
高层次人才加入党组织中,进一步增强了党员队伍的先进性、纯洁性,体现出了党组织强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而下一步,就是要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以形成良性循环的工作格局。一是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借助科研团队建设、课题项目合作、结对帮扶等形式,让高层次人才快速站到学校事业发展的前列,为学校深化综合改革、推进“双一流”建设发挥作用。二是以立德树人为导向,通过师生党支部联合共建、师生党员结对等方式使高层次人才引领学生参加重大项目,让教师的信仰力量影响学生的价值追求,共树报国之志。三是搭建高层次人才党员服务社会平台,通过与企业、学校、政府签订互联协议,实现学校与社会合作、专业与行业对接、个人与企业衔接,为高层次人才党员提供广阔的平台,在人才培养、科技攻关、技术推广、企业服务广泛领域充分发挥才智,更好地为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