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问题表现:对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和党的教育方针的系统性、深层次学习不够,存在“惯性思维”,对标对表中央最新精神要求不够及时。
具体案例:在制定学校“十五五”发展规划时,班子成员对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发展的战略内涵研讨不深,规划初稿仍沿用过去以规模扩张和学科设置为主的传统路径,对如何将党建工作与“新质生产力”人才培养深度融合思考不足,导致规划的前瞻性和引领性有待加强。直到上级部门反馈意见后,才组织专题学习和修订。
2.问题表现: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顶层设计和督导力度不足,理论学习与学校中心工作结合不够紧密。
具体案例:学校虽然开设了系列思政课程,但班子层面对于如何将党的二十大精神系统性融入各专业课程体系缺乏有效抓手和评估机制。抽查发现,部分专业课教师仍存在思政元素融入“表面化”、“标签化”现象,未能真正实现“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反映出班子在推动理论武装走深走实上还存在薄弱环节。3.问题表现:对意识形态领域风险的预判和应对能力有待提升,尤其对青年师生思想动态变化的新趋势掌握不够精准。
---此处隐藏3516字,下载后查看---
具体案例:我校的A类学科建设已进入瓶颈期,急需在人才引育和科研组织模式上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但班子在讨论相关改革方案时,顾虑重重,担心触动既有利益格局引发矛盾,导致方案迟迟未能落地。面对兄弟院校的激烈竞争,我们的紧迫感和危机感转化为果敢行动力不足。
2.问题表现:服务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需求的主动性不强,科研成果转化率不高,科技创新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有待提升。
具体案例:尽管学校拥有一批高水平的科研平台和专利成果,但在推动其与XX地区重点产业链对接方面,班子缺乏系统性的规划和强有力的组织。满足于发表高水平论文和申请项目经费,但在打通“政产学研用”链条的“最后一公里”上,办法不多、措施不硬,导致许多有应用前景的成果“沉睡”在实验室。
3.问题表现:对师生反映的急难愁盼问题解决不够彻底,存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现象,缺乏常态化、长效化的解决机制。
具体案例:每年毕业季,都有学生集中投诉反映就业指导服务不精准、招聘信息匹配度不高等问题。班子虽然也多次召开专题会议部署,但多是临时性、运动式地加以解决。未能从根本上建立起覆盖学生全职业生涯的规划与指导体系,导致问题年复一年地出现,反映出我们抓工作落实的韧劲和“钉钉子”精神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