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县委组织部统一安排,我于2025年7月15日至8月5日参加了县委党校第32期科级干部进修班学习。作为一名长期在乡镇办公室从事文秘工作的基层干部,此次培训既是一次系统的理论“充电”,更是一场深刻的党性“淬炼”。二十一天里,我跟着授课老师原原本本学原著、逐字逐句悟原理,在小组研讨中与来自各乡镇的同行碰撞思想,在红色教育基地现场触摸初心,在基层调研中感受发展脉搏。特别是通过“理论教育+党性锻炼+能力提升”的立体式教学,让我更加清醒地认识到:文秘工作虽不直接面对群众,但每一份材料都关乎政策落地,每一次协调都连着民生冷暖,每一份保密都系着工作底线——文秘岗位是乡镇党委政府的“神经中枢”,更是检验党性的“经验交流”。现结合学习思考与工作实际,从“学思践悟中的认知跃升”“对标党章后的差距检视”“反躬自省后的整改方向”三个方面作党性分析如下:
一、理论学习中的“三个转变”:从“补课充电”到“铸魂强基”的思想觉醒
此次党校课程设置紧扣“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线,既有《总书记著作选读》的系统解读,也有“千万工程”“共同富裕”等实践案例的深度剖析;既有“总体国家安全观”的专题辅导,也有“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情景模拟。我坚持每天提前半小时到教室预习,课后整理2000字以上的学习笔记,重点标注与文秘工作相关的论述——比如总书记强调的“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让我想起去年起草《全镇特色产业发展规划》时,仅靠查阅报表和电话调研就仓促成文的教训;讲到“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又让我反思今年初拟写的《防汛工作汇报》中,因担心“数据不好看”而刻意淡化某村堤坝隐患的问题。
第一个转变,是对“文秘工作政治属性”的再认识。过去总觉得“文秘就是写材料的”,但党校课堂上,老师用“一份文件可能影响一方发展,一篇讲话可能关系群众福祉”的案例点醒了我。记得在“党政机关公文处理”专题课上,授课老师展示了一份某乡镇因政策表述不准确导致群众误解的通报,其中提到的“耕地流转补贴标准”模糊问题,竟与我去年参与起草的《土地流转奖补办法》中的表述高度相似。这让我后背发凉——原来,文秘岗位的政治责任就藏在每一个术语的精准度里、每一处数据的严谨性中、每一项政策的可操作性间。现在再看办公室的文件拟办单,我会不自觉地多问三句话:“是否符合上级最新精神?”“是否兼顾基层实际操作?”“是否经得起群众监督检验?”
第二个转变,是对“调查研究方法论”的再深化。党校安排的“蹲点调研”实践课,让我真正体会到“坐在办公室都是问题,走进田间地头全是办法”。我们小组到邻镇的省级贫困村蹲点5天,白天跟着村支书走家串户,晚上在村部会议室整理访谈记录。当听到留守老人王大爷说“村里卫生室的药每周三才能送到,我这高血压药断档两天了”,看到留守儿童小娟在漏雨的屋檐下写作业,我才明白为什么总书记强调“调查研究要‘身入’更要‘心至’”。回到党校后,我们小组形成的《关于偏远山村公共服务供给的调研报告》中,不仅列出了“药品配送频率低”“文化设施闲置”等具体问题,更提出了“建立‘流动卫生车+村医代诊’机制”“整合闲置校舍打造‘四点半课堂’”等可操作的建议。这让我彻底摒弃了过去“为调研而调研”的应付心态——调研不是拍照留痕,而是要把群众的“急难愁盼”写进材料里、记在心头上。
第三个转变,是对“基层干部使命感”的再强化。在“红色家书诵读”活动中,我朗读了焦裕禄同志写给儿子的家书:“现在有人说‘照着毛主席的指示去做,就没有错’,这话很对。你要听毛主席的话,好好劳动,好好工作,好好学习……”信中没有豪言壮语,却满是一名党员对后代的谆谆教导。这让我想起自己刚到办公室时,老秘书张大姐说的话:“咱们写的每一份材料,都是给群众看的‘明白账’,给干部定的‘作战图’。”过去总觉得“文秘工作清苦”,但现在我明白,能把党的政策转化为群众听得懂的“土话”,能把基层的声音提炼成领导决策的“参谋”,能把琐碎的事务梳理成规范的流程,这就是基层文秘的“英雄主义”——在平凡的岗位上,用文字传递温度,用服务彰显担当。
---此处隐藏2702字,下载后查看---
一是以“挤”和“钻”的精神抓学习,让理论素养成为“看家本领”。制定“每日1小时、每周1研讨、每月1调研”的学习计划:每日早起30分钟学习《总书记谈治国理政》第四卷,重点标注与基层工作相关的金句;每周五下午参加办公室“理论学习分享会”,与同事交流学习心得;每月至少到联系村开展1次“微调研”,将学习成果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特别要学好“基层这门课”,把办公室搬到田间地头,把政策语言转化为群众语言,真正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
二是以“深”和“实”的作风抓调研,让群众路线成为“制胜法宝”。建立“调研选题库”,围绕“特色产业发展瓶颈”“留守群体服务需求”“基层减负落实情况”等8个重点课题,每月至少开展1次“蹲点调研”。调研时不打招呼、不设路线,直接到村头巷尾、田间地头与群众聊天,用“拉家常”的方式收集问题,用“解剖麻雀”的方法分析原因,用“清单化”的举措推动解决。今年至少形成5篇有数据、有案例、有建议的调研报告,切实为领导决策提供“第一手资料”。
三是以“精”和“准”的标准抓君,让文字工作成为“服务利器”。推行“三审三校”制度:一审政策合规性,确保与上级精神一致;二审基层可操作性,避免“空中楼阁”;三审语言规范性,杜绝空话套话。建立“君质量档案”,对每篇材料的修改次数、领导评价、基层反馈进行记录,定期分析短板弱项。特别要注重“短实新”文风,今年起所有文件控制在2000字以内,讲话稿突出“干货”,汇报材料用数据说话,让基层干部“看得懂、用得上、能落实”。四是以“严”和“细”的要求抓纪律,让规矩意识成为“行动自觉”。重新梳理办公室保密、文印、档案管理等12项制度,制定《文秘工作风险防控清单》,将文件流转、信息发布、档案查阅等关键环节细化为23条具体规范。针对保密工作,实行“双人双岗”制度,重要文件由我和另一名同事共同管理,打印、复印全程登记,废弃文件统一粉碎;针对文风问题,建立“精简文件”负面清单,明确“已明确的事项不再重复发文”“能合并的会议不再分开召开”,切实为基层减负。
五是以“闯”和“创”的劲头抓落实,让担当作为成为“鲜明特质”。主动参与全镇“重点工作攻坚行动”,在乡村振兴、项目建设、民生改善等一线锤炼党性。今年重点做好三项工作:牵头起草《全镇“民生微实事”办理办法》,推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建立“文秘工作创新案例库”,定期总结推广基层好经验、好做法;加强与兄弟乡镇办公室的交流学习,每季度组织1次“业务对标”活动,不断提升服务水平。
二十一天的党校学习即将结束,但党性的修炼永远在路上。作为一名基层文秘干部,我深刻认识到:岗位虽小,责任重大;文字虽轻,分量千钧。今后,我将以此次学习为新的起点,把党校所学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强大动力,把党性修养融入日常工作的点滴细节,努力做到“笔下有政治、文中有民生、心中有责任”,用一篇篇有温度的材料传递党的声音,用一次次高效率的服务助力事业发展,用一颗颗赤诚的心践行初心使命,努力成为一名“让组织放心、让群众满意”的基层文秘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