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是国家在基本均衡逐步实现的基础上,压茬推进的又一重大部署,其目的在于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全面提升教师整体素质,进一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群体之间教育差距,补齐农村地区教育短板,办好“家门口”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义务教育正在从“有学上”向“上好学”转变,进入了全面提高质量的内涵发展阶段。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为我们做好新时代义务教育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结合近年来我县教育发展实际,对标对表省市关于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总体规划、主要任务和四个方面32项指标要求,对我县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具体情况如下。
一、基本情况及发展现状
全县现有各级各类学校56所,教师1965人,在校学生26443人。其中,义务教育阶段学校19所(小学14所、初中3所、九年制学校2所),在校学生18751人(小学12836人、初中5915人),专任教师1086人(小学724人、初中362人),学历达标率100%,第一学历本科及以上教师420人,占38.67%;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生49人。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紧盯办人民满意教育这一发展目标,以“建设教育强县为中心,以教育优质均衡为主线,把高质量发展作为教育的生命线,从党组织建设、制度建设、队伍建设、班子建设入手,推动教育工作再上新台阶。
---此处隐藏7773字,下载后查看---
(四)科学谋划学校布局。进一步整合资源,优化全县学校布局,根据人口密度、学生增减趋势等因素综合考虑,重点做好城区学校布点,逐步推进全县城乡中小学均衡发展。
1.优化城区教育资源配置。结合出生人口、学生数量变化趋势,加强寄宿制学校硬件建设水平,配齐校车,扩大集中接送覆盖范围,形成县城以“初高中、职中+小学+幼儿园”为主,乡镇以区域性“小学+学前”为主的教学布局,逐步解决大校额、大班额、生均教学用地不足和无预留扩建空间等问题;探索将博物馆、体育场、全民健身中心、文化馆等社会文化场所定期作为中小学生身体素质和精神素养提升地,缓解目前城区中小学生均体育场馆、音体美专用教室不足、设施不完善带来的教学内容缺失等问题。
2.加大学校建设力度,强城区、稳农村。全县幼儿园由十三五的45所6685人,减少到目前的34所4702人,减少1983人,小学由21所13902人减少到14所12836人,减少1066人;2023年在校学生26443人,较2022年减少1331人,较2021年减少2085人,较2020年减少1258人;全县2020年出生974人,2021年出生861人,2022年出生709人,2023年上半年出生318人,出生人口较上年度同比分别减少113人、152人、169人,2023年在校的12836名小学生中城区占75%,5915名初中生中城区占85%,各阶段学生向城区集中的趋势非常明显。随着南北教场幼儿园、城关小学改扩建等一批校建项目的相继建成投用,学前阶段和小学阶段城区教育资源基本充足,建议今后将更多资源向城区学校倾斜,增加城区学位,进一步做大城区教育这块蛋糕,增加优质学校总数,力争让每一个有意愿在城区就读的学生都能有学上上好学。就目前来看,农村学校在基础设施建设上优于城区学校,建议在做好在建项目实施的同时,稳步推进城乡学校提升改造,通过自然减少一批、城区吸引一批,逐步达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标准。
3.继续加大政府保障力度。建议县财政每年列支一定经费解决在校人数不足200人的学校办公设施维修、冬季取暖、保安聘请、教师办公、校园活动等费用。同时,借鉴相邻县区做法,将不足300人以下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按照300人纳入财政预算,确保人数不足200人的学校能够自主开展教育教学的提标提质活动;加大教育激励机制的资金投入,制定合理的奖励激励办法,建议在落实好高中教育质量专项资金的基础上,建立覆盖初中教育质量、专业名师、名校园长的激励奖励专项资金,根据中考上线率、社会评价好坏的动态变化制定奖励方案,设立校园长及教师个人教育质量提升奖。适时落实好校园长、骨干教师、班主任津补贴,从精神激励和物质奖励两方面出发,激励引导教育工作者在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上下功夫。教育部门要加大对《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的宣传和执行力度,形成政府和教育部门为教师站台撑腰,保障教师对学生的正当惩戒权,维护教师威严、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氛围,有效解决现在教师责任和风险越来越大,权力和权利越来越小,不敢放手管娃,不被理解的问题。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是培养人才的关键,公平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要求,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相信通过我们的不懈努力,一定能把促进教育公平融入到教育领域的各方面各环节,进一步缩小教育的城乡、校际、群体差距,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更好满足群众对“上好学”的需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