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校园里的银杏初染金黄,当教室的门窗映出晨光,我们又一次站在新学期的起点——这是属于教育者的“新课堂”,也是学校发展的“新考卷”。今天,我想和大家聊聊过去的“答卷”、当下的“考题”,更想和大家一起,写下未来的“答案”。首先,我代表学校领导班子,向每一位在讲台前坚守、在作业本上批注、在学生成长中陪伴的教职工,道一声:辛苦了!感谢你们用一整年的付出,让学校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教育的温度。
过去一学年,我们用“坚守”换来了“突破”,用“用心”创造了“奇迹”。高考放榜时,办公室里此起彼伏的喜讯,是对我们最好的犒赏:二本线上线X人,文化考生中X人闯过特招线、X人站稳二本线,艺体考生X人实现“专业+文化”双上线——连续三年“二本线超百人”的背后,是高三老师们深夜办公室的灯光,是课后走廊里反复讲解的耐心,是针对“临界生”定制的“一对一”辅导计划。我们面对的不是最顶尖的生源,但我们用“不放弃每一个孩子”的信念,让“低进高出”从口号变成了实实在在的成绩。中考战场上,九年级X名学子同样交出了亮眼答卷:X人跻身全县前1000名,语文、数学等学科平均分稳居全县第一梯队,更有多个班级获评“县级优秀班集体”。这些成绩,不是冰冷的数字,是老师们早自习的陪伴、晚自习的答疑,是毕业季里那句“再坚持一下”的鼓励,更是学校“以生为本”理念最生动的注脚!
2025年,是国家“十四五”规划收官的“冲刺年”,是“十五五”规划谋篇的“布局年”,更是我们落实教育强国战略的“攻坚年”。站在这个节点上,我们不能只看到成绩,更要看清脚下的路:一方面,教育强国的要求,让我们必须跳出“唯分数论”的局限——未来的人才,不仅要会解题,更要会思考、会创新、有担当,这就要求我们从“育分”转向“育人”,培养能适应时代的“新质少年”;另一方面,出生人口下降带来的民办学校招生竞争、教师行业“优中选优”的新态势,也在提醒我们:靠规模扩张的老路走不通了,唯有把办学质量做“精”、把育人内涵做“深”、把教师队伍做“强”,才能在时代浪潮中站稳脚跟。作为教育人,我们肩上扛的不只是学生的成绩,更是家庭的希望、国家的未来——唯有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以教育家精神为灯,才能照亮学校高质量发展的路。
---此处隐藏3692字,下载后查看---
1.让家长成为“教育合伙人”:畅通家校沟通渠道,除了传统的家长会,还要开设“线上家校沙龙”,针对“青春期沟通”“作业辅导”等问题,和家长一起交流方法;建立“班级家长群”,及时反馈学生的进步与不足,避免“只报忧不报喜”或“只报喜不报忧”。办好“家长学校”,邀请专家开展“亲子沟通工作坊”“家庭教育讲座”,帮助家长树立科学的育儿观,缓解“唯分数论”的焦虑,让家长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
2.让社区成为“实践大课堂”:主动对接社区、非遗工坊、科技企业、博物馆等单位,建立“校外实践基地”。比如组织学生走进非遗工坊,学习传统手艺;走进科技企业,感受科技魅力;走进社区,参与垃圾分类宣传。还可以邀请社区的退休教师、技术能手进校园,为学生开设“特色课程”,让学生在实践中增长本领,让教育走出校园、走进社会。
老师们、同志们,教育是一场“双向奔赴”的热爱——我们陪学生成长,学生也陪我们进步;我们为学校付出,学校也为我们搭台。新学年,没有“轻松”的路,只有“坚定”的路。我希望大家能以“把每一件小事做好”的耐心,以“把每一个学生教好”的初心,和学校一起,在“质量强校、内涵发展”的路上,一步一个脚印,走出属于我们的精彩!
最后,祝愿大家在新学年里,工作顺心、身体康健、家庭幸福!祝愿我们的学校,在新的一年里,再创佳绩、再谱新篇!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