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党课: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更新时间:2025-02 来源:网友投稿

人民性是总书记经济思想的基本属性,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立场在于以人民为中心。总书记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民生问题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问题,是人民幸福生活的基础。在当今社会,密切关注民生领域的动态,其实质就是高度聚焦发展的进程。民生工作绝非普通事务,它乃是推动整个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核心内生动力。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中所遭遇的急切之事、困难之境、忧愁之源以及期盼之需,这一举措所带来的影响意义深远。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将“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明确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并围绕“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改革部署。2024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着重指出,要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力度,以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党中央基于对社会发展态势的精准洞察以及对人民群众需求的深度关切,在民生领域精心谋划并接连推出了一系列全面且细致的决策部署。从致力于提升教育公平性,加大教育资源投入以确保每个孩子都能享有优质教育机会,到不断完善医疗保障体系,使更多群众能够看得起病、看得好病,再到大力推动保障性住房建设,努力实现人民群众“住有所居”的美好愿景,桩桩件件,无一不彰显着党中央对民生问题的高度重视。

一、深刻领会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意义

---此处隐藏2984字,下载后查看---

(一)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护航民生建设行稳致远。中国GCD作为我国的执政党,在国家发展进程中占据无可替代的核心地位。其领导地位犹如定海神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得以稳固运行的核心枢纽与关键支撑。中国GCD自成立以来,始终以坚定的信念、无畏的勇气和卓越的智慧,带领中国人民在历史的长河中破浪前行,开创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独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党的领导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言,是确保方向正确的导航灯塔。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与国内发展环境下,我们党凭借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精准把握时代脉搏,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沿着正确方向稳步前行,为民生建设筑牢了最为根本的政治前提与制度基础。同时,党的领导淋漓尽致地彰显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即能够将全国各族人民的力量凝聚起来,集中力量办大事。从基础设施建设到公共服务体系完善,从教育资源均衡化到医疗卫生水平提升,党能够整合各方资源,高效调配人力、物力和财力,确保各项民生工程高质量落地实施。

(二)优化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提升民生保障水平。公共服务关乎民生、连接民心,是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要保障。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要秉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为导向,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不断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均衡性和可及性。例如,在教育方面,要加大教育资源投入,特别是向农村、贫困地区和薄弱学校倾斜,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推进教育公平;要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素质技能人才;要完善教育资助体系,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在医疗领域,要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分级诊疗制度,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加大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力度,鼓励优秀人才到基层服务;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降低群众医疗负担,提高医保基金使用效率;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升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整合县乡医疗卫生资源,实现医疗服务上下贯通,方便群众就医;等等。

(三)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稳定民生之本。就业,是民生领域中最为基础且关键的构成部分。它犹如一条坚韧的纽带,紧密连接着人民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总书记强调,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是新时代新征程就业工作的新定位、新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以总书记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就业工作置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在这一战略的指引下,我国积极探索、勇于创新,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了积极就业政策的内涵与外延。新时代新征程上,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要确保劳动者自主就业与市场机制发挥就业导向作用之间实现有效贯通,坚持扩大就业容量和提升就业质量相结合。坚持突出抓好重点群体就业。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就稳住了就业基本盘。坚持创业带动就业。创业是就业之源,不仅能帮助劳动者实现自身就业,还具有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政府应加强对劳动力市场的监管,确保各类就业政策公平、公正,消除地域、性别、年龄、种族等不合理的就业限制和歧视,为所有劳动者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通过改革户籍制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措施,降低劳动力流动的门槛,促进劳动力在全国范围内自由流动,实现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信息平台,提供实时的劳动力供需信息,帮助劳动者和用人单位高效对接。

(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筑牢民生安全网。社会保障体系犹如一张紧密交织且坚固无比的安全网,全方位地守护着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同时又如同一个稳健运行的稳定器,为社会的有序运转提供着不可或缺的保障。它所承载的意义深远而重大,关乎每个人的基本生活需求与切身福祉,深刻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社会保障领域开启了一段波澜壮阔的改革与发展征程。在这一阶段,党中央以坚定的决心和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社会保障体系改革,改革的深度与广度都达到了全新的高度。各项改革举措紧密围绕民生需求,从制度的完善、政策的优化到服务的提升,都发生了系统性的变革。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要按照系统集成、协同高效的原则,进一步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织密扎牢社会保障网。要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加强社保政策宣传,增强居民参保意识,将更多人群纳入社会保障体系,特别是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等群体,实现应保尽保。要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待遇调整机制,稳步提升养老金、医保报销比例、失业保险金等社会保障待遇标准,保障参保人员的基本生活质量。要加强社会保障基金监管,确保基金安全、可持续运行,通过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内部控制、强化审计监督等手段,防范基金风险,提高基金使用效益。在社会保障事业不断发展与完善的进程中,还应当大力鼓励发展补充性社会保障。与此同时,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同样是社会保障工作中不容忽视的关键环节。

(五)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是改善民生、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为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提供了基本遵循。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要进一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推动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以及构建公平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坚定不移地坚持按劳分配原则至关重要。在此基础上,要着重增加低收入者的收入。可以通过设立专项扶持资金,为低收入群体提供技能培训与就业指导,帮助他们提升就业能力,从而获得更多的工作机会与更高的劳动报酬。此外,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同样不可或缺。可以通过规范和完善金融市场,为居民提供更多安全、可靠的投资理财产品。还要借助税收、提供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转移支付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调节手段,进一步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要进一步完善发展公益慈善等领域的政策法规体系,优化慈善事业发展环境,发挥慈善在第三次分配中的作用,提升社会主体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推进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