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区涉及的自然灾害类型主要有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水旱灾害、森林火灾等,其中气象灾害包括暴雨、干旱、高温、低温、大风、冰雹、雪灾和雷电等八种气象灾害,水旱灾害主要包括洪涝和干旱。其中我区常见的自然灾害主要包括洪涝灾害(多为城市内涝)、森林火灾、冰雪灾害、高温(中暑)、地质灾害等,除地质灾害隐患点外,其余常见自然灾害均为季节性易发自然灾害,地质灾害方面,目前我区地质灾害隐患点主要有9处。
二、防范应对工作开展情况
(一)坚持预防为主,强化基础防灾能力。一是加强灾害风险会商研判。每年,区减灾办会同区行业部门和专家针对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特大灾害风险进行会商研判,运用专家磋商、联合会商、灾情会商、重点时段会商等方式方法,做好单灾种和灾害链的防灾减灾工作。同时,每季度区减灾办还会同区应急(地震)、水利、农业、自然资源、气象、林业等部门开展自然灾害风险风险会商研判,并形成风险会商研判报告,及时发布给各街道办事处、开发区管委会和区减灾委相关成员单位,提示全区行业部门和各辖区做好自然灾害风险防范应对准备工作。二是加强灾害监测预警发布。区减灾办着力优化预警信息发布方式,不断拓展发布渠道,在健全完善区、街道办事处、社区(村)、网格员四级贯通的灾害预警信息发布机制基础上,不断提升信息发布覆盖率、精准度和时效性,推动灾害预警信息到户到人,打通预警发布“最后一公里”。同时,在加强气象灾害预警与应急响应衔市减灾办接、强化预警行动措施落实上,区减灾办要求区气象局及时在区综合减灾工作群发布气象预警信息,并及时转发上级灾害预警信息和自然灾害研判报告,做到“早预警、早防范”。三是加强防灾减灾救灾队伍建设。区减灾办在加强基层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方面,建立了以灾害信息员为基础的1+X基础灾害隐患信息报送队伍,落实AB角设置,实行动态管理。在加强分类分级培训方面,每年结合市级关于灾害信息员培训要求,区减灾办集中组织区级、街道级、村级信息员骨干培训,确保全员轮训、不落一人,通过培训,进一步提高业务水平,提高了按要求完成灾害监测预警、灾情统计报送、灾情核查核定、灾害救助等工作的能力。
(二)坚持固本培元,夯实综合减灾基础。每年,区减灾办结合“全国消防宣传日”、“世界气象日”等节点,创新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形式,认真组织开展“5o12全国防灾减灾日”、“10o13国际减灾日”主题宣传教育活动,不断丰富宣传教育内容。区减灾办积极推动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教育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走深走实,通过“五进”活动,进一步提升了全民防灾减灾意识和应急技巧。
---此处隐藏4266字,下载后查看---
一是加强宣传引导。建立健全以集中宣传为引导、日常宣传教育和防范灾害应急演练为重点的常态化减灾宣传机制,精心组织开展“5.12”全国防灾减灾日、“10.13”国际减灾日宣传活动,推动防灾减灾知识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事业单位、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通过宣传,进一步提升公众防灾减灾意识、应急避险和自救互救技能;二是夯实减灾基础。督促指导各街道办事处、行政村(社区)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一步完善做好应急预案,建设基层应急队伍和避险场所,开展常态化综合减灾宣传教育、风险隐患排查、应急演练和物资保障等工作。持续加强灾害信息员业务培训,打造一支专职化、年轻化灾害信息员队伍。加强联动,对本辖区本行业领域地质灾害隐患点和存在安全隐患的部位加强检查和督办,督促相关部门和单位履行好主体责任,千方百计消除安全隐患,最大限度地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切实维护好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积极推进普查成果应用,打造“综合风险一张图、减灾能力一张图、受灾信息一张图”,并充分依托省、市“互联网+应急管理”综合信息平台建设工程和“武汉市自然灾害综合风险监测预警信息系统”,确保在自然灾害来临时,为全区救灾工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三是强化救助工作。进一步规范核灾报灾程序,进一步做好受灾群众转移安置和基本生活保障工作。当发生自然灾害时,根据灾害发展趋势,及时启动本级自然灾害救助应急响应,落实预案规定的响应措施。及时摸清受灾群众救助需求,严格落实救助程序,依规发放自然灾害救助资金和物资,切实最大限度保障受灾群众得到救助。
五、意见建议
一是建议市减灾办(市应急管理局)多多开展自然灾害防治和救灾工作开展相关的培训,邀请国内相关专家学者围绕业务能力和好的经验做法进行分享交流,并把街道一级负责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同志纳入培训范围,适当延长培训时间,为基层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提供专业理论和实践指导。
二是建议市减灾办(市应急管理局救灾处、备灾中心)出台类似关于每年或一段时间需要采购多少救灾物资(包括金额、品类、报废标准和流程等等)的规范化文件,为区级物资采购、管理、报废等提供政策依据,进一步提升救灾物资的储备和管理能力,确保关键时刻受灾群众及时得到救助。
2024年10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