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管农业副市长在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学习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研讨会上的发言

更新时间:2025-03 来源:网友投稿

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征程中,“三农”工作始终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为我们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指明了清晰方向,提供了坚实的行动指南。XX市作为农业大市,深入贯彻落实文件精神,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不仅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更是推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今天,我们组织这次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学习研讨会,就是要进一步凝聚共识,结合我市实际,把文件精神转化为具体的工作举措,切实推动XX市乡村全面振兴取得新的更大突破。下面,我结合自身分管工作,谈几点学习体会和工作思路。

一、聚焦供给保障,夯实乡村振兴物质基础

(一)稳定粮油生产,提升产能品质。一要强化政策引导,稳定种植面积。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首要任务。我们要加大政策宣传力度,通过多种渠道,如农村广播、宣传手册、新媒体平台等,广泛宣传国家粮食生产的相关政策,让农民充分认识到粮食生产对国家和自身的重要意义。同时,进一步完善种粮补贴政策,根据市场物价和农民种粮成本的变化,适时提高补贴标准,确保农民种粮收益稳定。加强对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的扶持,通过贷款贴息、农业保险补贴等方式,降低他们的生产风险和成本,激发他们扩大种植规模的积极性,从而确保全市粮食播种面积稳中有升。二要优化种植结构,提升产品品质。结合XX市的自然条件和市场需求,科学调整种植结构。在稳定传统粮食作物种植的基础上,适度增加优质粮油品种的种植比例。例如,引进适合本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优质小麦、水稻品种,推广高油高蛋白大豆品种。加强与科研机构的合作,开展品种适应性试验和示范种植,让农民直观了解新品种的优势。同时,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引导他们掌握科学的种植方法,提高粮油品质,增强市场竞争力。通过打造优质粮油品牌,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三要推广先进技术,提高单产水平。进一步扩大粮食单产提升工程实施规模,加大高产高效模式的集成推广力度。组织农业技术专家团队,深入田间地头,为农民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指导。推广合理密植技术,根据不同作物的生长特性和土壤肥力,确定最佳种植密度,提高土地利用率。推广精准施肥技术,通过土壤检测,根据土壤养分状况和作物需肥规律,实现精准施肥,减少肥料浪费,降低生产成本。推进水肥一体化技术应用,利用滴灌、喷灌等设施,将肥料和水分精准输送到作物根部,提高水肥利用效率。建立高产示范田,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全市粮食单产水平提升。

(二)推动畜牧业稳健发展,保障市场供应。一要加强产能调控,稳定生猪生产。生猪产业是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市场供应和农民增收。建立健全生猪产能监测体系,利用信息化手段,实时掌握生猪存栏、出栏、能繁母猪数量等关键数据。加强市场信息收集和分析,通过官方网站、手机APP等渠道,及时准确发布市场信息,引导养殖户合理调整养殖规模。加强对生猪养殖企业的扶持,落实好生猪良种补贴、养殖保险补贴等政策,降低养殖成本。在市场价格波动时,通过储备肉投放、收储等措施,稳定生猪市场价格,保障市场供应稳定。二要助力产业升级,发展肉牛、奶牛产业。推进肉牛、奶牛产业纾困,加大资金投入和信贷支持力度。设立肉牛、奶牛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养殖企业引进优良品种、建设标准化养殖场、开展技术培训等。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推出适合肉牛、奶牛养殖的信贷产品,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加强技术指导,与科研院校合作,推广先进的养殖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养殖效益,稳定基础产能。落实灭菌乳国家标准,支持以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为主体的奶业养殖加工一体化发展,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三要强化疫病防控,保障质量安全。严格生猪屠宰检疫执法监管,加强对屠宰场的日常巡查和抽检,确保生猪产品质量安全。强化重大动物疫病和重点人畜共患病防控,建立健全动物疫病监测体系,加大监测频次和范围。加强疫情预警和处置能力建设,制定完善的应急预案,一旦发生疫情,能够迅速响应,有效处置。加大疫病防控知识宣传培训力度,通过举办培训班、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提高养殖户防控意识和能力。加强对饲料、兽药等投入品的监管,严厉打击生产、销售假冒伪劣投入品的违法行为,保障畜牧业健康发展。

(三)强化耕地保护,提升耕地质量。一要严格耕地管控,严守保护红线。严格落实耕地总量管控和“以补定占”制度,将各类耕地占用纳入占补平衡统一管理。加强对建设项目占用耕地的审批管理,严格审查项目用地的必要性和合理性,确保省域内年度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完善补充耕地质量评价和验收标准,加强对补充耕地项目的全程监管,从项目选址、规划设计到施工建设、竣工验收,确保补充耕地质量不低于占用耕地。持续整治“大棚房”、侵占耕地“挖湖造景”、乱占耕地建房等问题,建立长效监管机制,加强日常巡查,及时发现和制止违法行为,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二要推进“非粮化”整改,优化耕地利用。制定符合XX市实际的基本农作物目录,建立耕地种植用途监测体系,运用卫星遥感、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手段,实时掌握耕地种植情况。分类有序做好耕地“非粮化”整改工作,对于适宜恢复种粮的耕地,通过政策引导、技术支持等方式,鼓励农民逐步恢复种粮;对于一些已形成一定规模且具有经济效益的非粮产业,在充分论证和评估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整改方案,确保耕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农民对耕地保护和粮食生产重要性的认识,引导农民自觉保护耕地,优先种植粮食作物。三要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耕地质量。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优化建设内容,加强农田水利设施、田间道路、电力配套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民全过程参与项目实施机制,在项目规划、设计、施工等各个环节,充分听取农民意见,让农民成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参与者和受益者。强化工程质量全流程监管,建立质量追溯体系,从原材料采购到工程施工,严格把控质量标准。稳步推进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针对XX市盐碱地的特点,加强与科研机构合作,开展技术研究和示范推广。加强对东北黑土区侵蚀沟、南方酸化退化耕地治理,分类推进撂荒地复垦利用,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

---此处隐藏9403字,下载后查看---

(二)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提升农村发展条件。一要加强交通设施建设。持续推进“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加大农村公路建设和改造力度。提高农村公路的通达深度和通行能力,加强农村公路养护和管理,建立长效养护机制。推动农村公路与产业发展、乡村旅游深度融合,为农产品运输和乡村旅游开发提供便利交通条件。例如,建设产业路、旅游路,连接特色农产品种植基地和乡村旅游景点,促进农村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二要强化水利设施建设。加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加强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维修养护,完善农田灌排体系,解决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问题。加强农村饮水安全保障,巩固提升农村供水保障水平,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进程。例如,建设农村集中供水工程,提高农村供水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三要提升能源与信息化水平。加快农村电网改造升级,提高供电可靠性和稳定性,满足农村日益增长的用电需求。积极发展农村可再生能源,推广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在农村的应用,优化农村能源结构。推进农村宽带网络和5G网络覆盖,提升农村通信服务质量。加强农村物流配送体系建设,完善县、乡、村三级物流节点设施布局,提高农村物流配送效率,促进农村电商发展。例如,建设农村物流配送中心,配备智能化物流设备,提高物流配送效率。

(三)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美丽乡村。一要推进污染治理与环境整治。深入打好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严格控制化肥、农药使用量,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和测土配方施肥,减少农业废弃物对土壤、水体和空气的污染。加强畜禽养殖污染治理,规范养殖场建设和管理,推广生态养殖模式,实现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治理,根据不同村庄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污水治理模式,提高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引导农民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二要加强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加强农村生态系统保护,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保护农村的森林、河流、湖泊等自然生态系统。加强森林资源保护,推进植树造林和森林抚育,提高森林覆盖率,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加强湿地保护与修复,恢复湿地生态功能,为野生动植物提供栖息地。推进水土流失治理,加强对坡耕地、侵蚀沟等的治理,减少水土流失。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保护农村的珍稀濒危物种和生态系统,维护生态平衡。三要推动绿色农业发展。积极推动绿色农业发展,鼓励农民采用绿色生产方式,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推广生态种植、养殖模式,如稻鱼共生、林下养殖等,实现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加强绿色农产品认证和监管,提高绿色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农业生态补偿机制建设,对积极开展生态保护和绿色农业发展的农民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激发农民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积极性。

(四)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增进农民福祉。一要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优化农村教育资源配置。加强农村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办学条件,建设标准化学校,配备先进的教学设备和图书资料。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待遇,吸引优秀教师到农村任教,同时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通过城乡学校结对帮扶、教师交流轮岗等方式,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农村教育质量,保障农村孩子能享受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二要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升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服务能力。改善医疗卫生设施设备,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加强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充实农村医疗卫生队伍。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让农村居民能够就近享受优质医疗服务。加强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做好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健康教育等工作,提高农村居民健康素养和健康水平。三要丰富文化生活与加强养老服务。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建设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农家书屋、文化广场等,为农村居民提供文化活动场所。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如文艺演出、电影放映、读书活动、体育比赛等,丰富农村居民精神文化生活,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加强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发展农村互助式养老,完善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立农村老年人关爱服务机制,关注农村老年人的生活和健康状况,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服务,提高农村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五)加强乡村治理体系建设,维护农村和谐稳定。一要强化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选优配强村党组织带头人,加强对农村党员的教育管理,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强化党组织对农村各项工作的领导,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农村得到贯彻落实。加强党组织对村民自治组织的领导,引导村民自治组织依法开展工作,提高村民自治水平。二要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加强村民委员会建设,提高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能力。规范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保障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完善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等民主决策机制,让村民充分参与村庄事务决策。加强对村民自治组织的指导和监督,确保村民自治组织依法依规开展工作,维护村民合法权益。三要推进法治乡村建设。推进法治乡村建设,加强农村法治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的法治意识。开展法治文化活动,营造浓厚的法治氛围。加强农村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为农民提供便捷高效的法律服务。依法打击农村各类违法犯罪行为,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加强农村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建设,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衔接联动机制,及时化解农村矛盾纠纷,促进农村社会和谐。

同志们,乡村全面振兴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我们要以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为指引,以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有力的举措,扎实推进XX市乡村全面振兴,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