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村是xx地区的一个普通村落,隶属于xx区渠沟镇张楼行政村,面积x.x平方公里,人口xxx户、xxx人,村域内洪碱河、申家沟、大庙沟等受上游工业污水和周边农业面源污染影响,加上沟渠河塘常年淤积堵塞,水质恶化、水体黑臭,年年治理、年年反复。针对这一问题,xx区通过整合部门资源、引入市场主体、实施系统治理,走出了一条“脱黑脱臭”之路。
(一)坚持政府主导。建立区镇村三级联动工作机制,先后印发《xx区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xx区农村污水治理专项规划》等文件,成立由区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治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谋划、指导协调。渠沟镇先后召开协调部署会议x次,协调解决矛盾纠纷x余起。村两委班子带头,组织党员干部严格把控、反复论证入水口选址、流域布点,生态溢流坝、立体修复区的布置等过程设计,全力推进黑臭水体综合治理。
(二)发动群众参与。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引导群众参与,对黑臭水体“要不要治、谁来治、怎么治”等问题,召开村民小组长会、群众座谈会,收集群众意见、建议xx余条。村“两委”成员和老党员带头,发动xx余名党员群众投工投劳,清理沟渠池塘x.xkm,整治违规养鱼坑塘x个。
(三)引入市场运营。积极引入市场机制,采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方式,择优筛选xx水韵环保股份有限公司(水环境治理公司)参与黑臭水体治理,充分发挥专业“治水”公司在资金、技术和运营管理等方面的优势。该项目建设周期x个月,造价约xxx万元(含建设及x年运营),涉及x条沟x个塘,全长约x.xkm,后期无需兴修基建、投放药剂、购买设备,维护费用约x元/m^2/年。
---此处隐藏1520字,下载后查看---
“xx村模式”是推进农村黑臭水体治理的有益尝试,对于我市其他地区农村水环境治理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一)加强高位推进。一是成立“一水一专班”。成立由分管市领导为组长的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定期会商和不定期召开现场会的工作机制,统筹生态环境、农业农村、水务、住建等成员单位,切实加强对全市部门、区域水环境治理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二是建立“一水一档”。调查摸清各县(区)镇村黑臭水体底数,准确记录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设施运行情况以及坑塘沟渠利用现状,科学分析黑臭水体基本信息、污染特征、成因等,完善全市农村黑臭水体清单台账,并及时将新排查新发现的污染水体进行增补和完善。三是编制“一水一策”。综合考虑各县(区)镇村不同地理区位、水系布局、功能分区等因素,结合《xx市现代水网建设规划(xx—xxxx)》,打破县区行政壁垒,围绕全市水网布局,制定“跨村域”“跨镇域”“跨县(区)域”的合作治理工作方案。按照“先易后难、试点先行、逐步推开”的原则,选择经济基础较好、班子能力过硬的村先行先试,以点带面、稳步推进。建议我市xx个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可以全面推开,争取此项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二)探索多元运营。一是“政府购买服务”模式。借鉴xx村向水韵公司购买水环境治理服务的方式,将设计、施工、运维等各环节整体打包给有资质公司,并根据最终治理效果支付费用。二是“国企+民企”合作模式。借鉴无锡市锡山区联合省环保集团与本地企业共同组建投资主体—苏环(无锡锡山)环境有限公司,分步建设滚动投资的模式,探索“国企+民企”合作成立联合公司,打造“企企”协同发展新模式。三是“镇村合作”模式。坚持市县主导、乡镇主责、村级主体的组织推进模式,采取“政府付一点、村集体解决一点、受益者出一点、产业创收平衡一点”的方式,共同参与水环境治理。
(三)强化要素保障。一是强化管理机制。农村黑臭水体三分靠治、七分靠管。要出台相关管理办法,明确管理模式、维护内容、职责划分及奖惩办法等,保证黑臭水体“长制久清”。二是强化资金支持。创新资金使用方式,通过发行专项债及统筹整合农村环境整治、河湖长制落实、乡村振兴等涉农资金,将农村黑臭水体治理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项目结合起来,实现黑臭水体治理与产业开发的有效融合和收益反哺。三是强化工作考核。将农村黑臭水体治理作为“千万工程”重要内容,制定可量化、可执行的考核办法,并将考核结果纳入年度目标管理绩效考核、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倒逼各单位自觉找差距、补短板,持续巩固水环境治理成效。
(四)发挥村民作用。一是宣传发动。充分利用广播、抖音、AAA等平台,提高群众对黑臭水体治理的知晓率、支持率。组织镇村党员干部、村民代表到先进地区考察学习,让群众看到差距、形成共识。二是共建共享。充分发挥本地农民的主体作用和优势,采取“企业+合作社+农民”的方式,尽可能多地吸纳村民参与项目建设、管护,实现村民收入增加、企业成本降低的“村企共赢”。三是激励监督。参照乡村振兴“积分制”管理制度,将积分兑换与农村黑臭水体治理等结合起来,激励村民发现、解决水污染问题,形成人人有责、人人参与、人人受益的水环境保护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