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以更高政治站位凝聚共识,坚定“创则必成”的信心决心
(一)从历史维度看,双拥传统是我们必须传承的红色基因。自革命战争年代起,我市就有着“军爱民、民拥军”的深厚底蕴。战争时期,老区人民“最后一尺布做军装、最后一碗米送军粮”,涌现出“红嫂送子参军”“支前担架队”等感人故事;和平建设时期,驻市部队先后参与抗洪抢险37次、森林灭火21次,累计出动兵力5.2万人次,用血肉之躯守护了一方平安。这些历史积淀,既是我们的精神财富,更是创建双拥模范城的底气所在。
(二)从战略全局看,双拥工作是服务强军大局的政治责任。总书记多次强调,“军政军民团结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显著政治优势”。当前,国防和军队改革进入深化阶段,驻市某集团军移防调整、某新型导弹旅落户我市,这些都对双拥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比如去年某部队反映训练场地不足,市自然资源局7天内完成土地置换,部队官兵感慨“地方支持力度前所未有”。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支持国防建设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必须以“分内之事”的自觉扛起政治责任。
---此处隐藏2470字,下载后查看---
(一)强化组织领导,构建“一盘棋”格局。市级领导要带头落实“七个一”机制(联系一个驻军单位、解决一个难点问题、参加一次国防教育活动等),本周内全部走访驻市团以上部队。各区县党政“一把手”要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将双拥创建纳入年度绩效考核,实行“一票否决”。市双拥办要发挥统筹作用,每月通报进度,对连续两次排名后三的区县约谈主要负责人。
(二)深化军地协同,织密“一张网”体系。建立“双向需求对接”机制,每季度召开军地联席会,部队提需求、地方列清单、纪委督落实。比如某陆航旅提出训练空域优化问题,市发改委、气象局等部门要在4月底前拿出方案。推行“交叉任职”模式,选派3名优秀干部到部队挂职,邀请部队代表参与民生项目规划,真正实现“军地不分家”。
(三)严格督查考评,用好“一把尺”标准。组建10个专项督导组,对照《全国双拥模范城(县)考评标准》,开展“拉网式”排查。重点检查烈士陵园维护、军人公交专座设置等“细节项”,对敷衍塞责导致扣分的单位,严肃追究责任。引入第三方评估,委托高校智库对创建成效进行民意调查,确保创建工作经得起“细评、细看、细查”。
(四)创新特色品牌,激活“一池水”动能。打造“一县一品牌”:**区深化“红色物业+双拥”模式,让退役军人参与社区治理;**县推行“拥军邮路”,快递员兼任政策宣传员;经开区探索“军民科技协同创新”,推动3项军用技术转民用。特别要挖掘新时代双拥故事,比如某部队护士长连续10年照顾孤寡老人、退役士兵创业带动200人就业等事迹,通过短视频、微党课等形式广泛传播,让双拥精神融入城市血脉。
同志们!双拥模范城创建,既是荣誉之战,更是民心之战。让我们以“志在必得”的决心、“事在人为”的担当、“干在实处”的作风,举全市之力、集军民之智,坚决打赢这场攻坚硬仗,以优异成绩迎接新中国成立76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