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世瞩目的全国两会胜利召开,聚焦国家发展大计,擘画未来蓝图。两会期间,总书记参加团组审议讨论时,多次提到科技创新这一关键命题,比如在江苏团,总书记强调,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在看望全国政协委员时,总书记要求,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科学技术要打头阵,科技创新是必由之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方兴未艾,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科技创新越来越成为推动国家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下面,围绕“科技创新赋能中国式现代化”,对总书记在全国两会期间重要讲话精神进行阐释解读。
一、“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让创新这个第一动力更加澎湃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3月5日下午,总书记在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抓科技创新,要着眼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起抓,既多出科技成果,又把科技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踏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更加需要扭住创新“牛鼻子”,下好改革“先手棋”。中国式现代化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难度最大的现代化,对物质技术基础的要求更高,必须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完成这一任务,关键是要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一)科技创新: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起抓
---此处隐藏4193字,下载后查看---
在众多的新年经济数据中,财政支出数据备受关注,尤其是今年新增债务规模、地方专项债的用途,被多位专家称为“透露着新风向”。根据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今年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4.4万亿元、比上年增加5000亿元,重点用于投资建设、土地收储和收购存量商品房、消化地方政府拖欠企业账款等。今年的政府报告还提出,今年合计新增政府债务总规模11.86万亿元、比上年增加2.9万亿元,财政支出强度明显加大。中央财政加大对地方一般性转移支付力度,向困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倾斜。严格落实分级保障责任,筑牢兜实基层“三保”(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支出)底线。此外,今年将安排超长期特别国债3000亿元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这和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据有关测算。1元的以旧换新补贴将带动8元的消费,进而再带动经济增长。有观点表示,政府由此增加的税收将远远高于3000亿元。“沿着这个思路,我们可以看到,过去我国更看重投资、搞建设,今年则侧重于惠民生。”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也多处提及惠民生的举措,包括扩大高中阶段教育学位供给,逐步推进免费学前教育,推进职普融通等,而且报告首提“投资于人”,这都体现了民生导向。
(二)科技创新也是经济的新风向。
中国经济风向标正在发生显著变化,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优先,从投资驱动转向内需+创新双轮驱动,从房地产依赖转向民生与科技并重,人工智能、低空经济、新能源车等都是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今年全国两会,全国人大代表,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雷军,全国人大代表、小鹏汽车董事长兼CEO何小鹏等人亦成为代表通道上记者们追访的对象。两会场内燃起科创热,场外传统产业的转型更是刻不容缓,一些依靠传统制造业的城市正在加速靠近科技、实现经济转型。“事实上,我国一直在注重科创发展的路上。科技创新是未来的方向,不过当下也需要一些冷静的思考。”姚洋对南都记者表示,短期来看,中国经济依然需要关注房地产,稳楼市依然是发展所需、民生所盼,当前还没有一种产业可以替代房地产在经济中的支柱作用。
(三)创新点燃高质量发展“新引擎”。抓产业创新,要守牢实体经济这个根基,坚持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开辟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新赛道并重。抓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要搭建平台、健全体制机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让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科技创新是产业创新的内生动力,产业创新是科技创新的价值实现。科技成果要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催生新产业、推动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必须形成企业“出题”、联合“答题”、市场“阅卷”的融通创新模式,畅通从“书架”到“货架”的路。融合的基础是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关键是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途径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务实功、出实招、求实效,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和拔尖人才培养,进一步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唯有如此,才能绘就中国式现代化的壮丽画卷,让科技之光点亮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