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创新版图加速重构的当下,作为承载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空间载体,科创走廊既是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强劲引擎,更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创新策源地。从美国硅谷到日本东京—横滨—筑波创新带,从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到粤港澳大湾区,这些世界级科创走廊的成功揭示了一个底层逻辑:科技创新不仅是实验室里的技术突破,更是一场以文化为根基的系统革命。科创走廊建设的核心在于兼顾硬环境(交通、产业)与软实力(文化、制度),打造可持续发展的创新生态系统。总书记强调,坚持培育创新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基因,营造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良好环境,使崇尚科学、追求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科创走廊的高标准建设和可持续推进离不开创新文化的支撑。创新文化既是原始创新的思想源泉,又是创新制度融合的变革引擎;既是培育创新生态的肥沃土壤,也是营造包容性创新环境的核心密码。唯有将创新文化植入科创走廊的基因序列,方能实现科创走廊从“物理聚变”到“化学裂变”。
---此处隐藏0字,下载后查看---
创新文化是科创走廊原始创新的思想源泉。科创走廊的核心竞争力源于从“0到1”的颠覆性突破,这种突破根植于技术执着、创业推崇和多元包容的创新文化。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当“大胆创新、勇于创新、包容创新”的文化渗透到创新生态中,高新技术企业和科研人员才有更大的内生动力跳出短视陷阱,投身于周期长、风险高的原始创新领域。深度求索公司不盲从西方技术路线,基于资源约束重构技术框架,通过模型开源吸引全球开发者,DeepSeek在人工智能领域的颠覆性成功生动印证了创新文化对原始创新的促进作用。当“敢于质疑”取代“循规蹈矩”,当“跨界融合”突破“技术边界”,才能真正释放科技创新策源功能。
创新文化是驱动科创走廊创新制度融合的重要引擎。传统“行政区经济”导致“创新孤岛”,而高质量的科创走廊建设需要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的多链融合,其核心在于文化共识对制度改革的牵引。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跨三省一市九城,集聚4万余家高新技术企业,其“破隶属不破合作,拆边界不拆责任”的创新制度源于创新文化“价值共识、利益共享、治理升维”的三重突破。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合肥滨湖科学城的实践表明,当“科技资源共享”“协同联合攻关”等跨区域机制成为区域共识时,人才、资本、技术等要素才能真正实现跨区域优化配置。培育这种文化自觉,需要建立以创新能力为导向的评价体系,将知识溢出效应、技术扩散贡献等纳入区域考核指标,逐步形成“功成不必在我”的区域创新制度。
创新文化是培育科创走廊创新生态的肥沃土壤。创新文化的深层价值,在于构建可持续的创新生态系统。科创走廊的建设不仅需要不同领域、不同背景的创新人才和机构在物理空间上的集聚,更要靠共同的创新价值观将其熔铸成共生共荣的文化生态。无论是东京—横滨—筑波创新带通过企业深度介入高校科研选题实现成果产业化,还是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教科人”一体化贯通的新链路,持续创新集群的崛起不仅得益于制度保障,更源于“企业家精神+科学家思维”的文化融合,这形成的“企业出题—院所解题—市场验题”衔接模式,本质是创新主体文化基因的深度耦合。构建这种文化生态,需破除技术路径的文化惰性,形成“失败即勋章”的共识。创新生态系统的自我更新,正是创新文化生命力的集中体现。
创新文化是营造科创走廊包容性创新环境的核心密码。硅谷九成以上的初创企业失败率,反而催生了“向死而生”的进化机制。全球各地科创走廊的实践可凝练为三条创新环境路径:第一,容错机制的价值认同,有的科创走廊推出“科技创新容错清单”,实现了从“避责思维”到“试错进化”的文化转向;第二,多元共生的生态构建,一些成功科创走廊倡导的多元文化,碰撞催生出新技术的突破;第三,代际传承的文化自觉,如德国隐形冠军企业通过“双元制”教育将工匠精神代际传递。国内科创走廊的创新实践也表明,宽容失败的价值、跨界融合的组织、自我更新的生态一旦真正融入科创走廊基因,就能突破物理边界,以线带面牵动整个区域成为全球创新网络的关键节点。久久为功,营造出包容性创新环境,才能激活科创走廊与区域创新体系的高效互动。
从硅谷的冒险基因到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的协同智慧,从东京湾的产学融合到粤港澳大湾区的双城实践,历史演进已一次次证明了创新文化始终是驱动科创走廊引领创新的关键力量。站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历史关口,更好发挥创新文化对科创走廊的“软基建”作用,方能在全球科技竞争中书写“创新文化力”驱动“科技硬实力”的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