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坚决扛牢稳就业政治责任,就业局势保持总体稳定。
一是就业优先政策深入落实。贯彻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关于就业工作重要讲话精神,强化产业、创业、就业“三业联动”,研究制订我省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实施意见,健全就业工作体系。大力推进“家门口”就业行动,实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就业创业扬帆计划和先进制造业促就业行动。二是创业安徽建设扎实推进。创新“科创、融创、共创”模式,推进创业城市建设。强化资源汇聚耦合增值,健全多层次、多类型、多主体创业孵化链条。成功举办第三届创业安徽大赛,吸引4300多个优质项目报名,省外(海外)项目1800多个,为历年之最。打造大型创业服务类节目《创业在安徽》,现场达成意向投资超10亿元。开展创业安徽赴港研修班、未来新徽商特训营等创业活动8000多场,活力充盈的创业安徽正加速形成。三是重点群体就业保持稳定。实施百万大学生兴皖行动,开发政策性岗位21.2万个。全省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规模保持在2000万人以上,脱贫人口、防止返贫监测对象就业194.8万人,退捕渔民转产就业率动态保持100%,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四是就业公共服务均衡可及。深入推进“三级三方服务千企”行动,为1125家重点企业解决用工48.6万人。常态化开展“春风行动”“2+N”招聘等活动4.3万场,达成就业意向173万人。“三公里”就业圈实现城市社区全覆盖,89个驻外皖籍农民工服务站点实现即时服务。举办2024年“智汇江淮”人力资源服务创新发展大会,促成162个优质项目落地,发布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等3个产业人才需求目录。全省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年营收超1300亿元。
(二)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民生底线进一步兜准兜牢。
一是社会保险制度稳健运行。制定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扩面提质增效15条举措,增强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新就业形态人员等群体社会保障可及性。继续实施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费率政策,强化失业保险保生活基础功能,向20.4万名失业人员发放失业保险待遇21.2亿元。工伤保险基金实现省级统筹,1.3万户单位、44.9万人纳入补充工伤保险保障范围,积极推进新就业形态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准备工作。二是社保覆盖范围持续扩大。精准实施“数据找人”,全省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城乡居民基本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全部超额完成年度参保任务。个人养老金制度在全省推开,开户突破610万户,缴存超过17.4亿元。三是社保基金监管不断加强。深化社保基金管理巩固提升行动,筑牢政策、经办、信息、监督“四位一体”风险防控体系,强化人防、制防、技防和群防“四防协同”工作机制。推动社保信息系统全险种业务“大管控”建设,完善社保经办内部控制,常态化筛查核查疑点数据3.5万条。四是社保经办服务向基层延伸。构建五级五类社保经办服务体系,打造城区步行15分钟、乡村辐射5公里的社保经办服务圈。试点推广社会保险参保“一件事”,推开高效办成退休“一件事”,社会保障卡居民服务“一件事”线上专区汇聚服务事项170多个,长三角区域78个服务事项“一卡通办”。社保卡持卡人数达6154万人,实现常住人口全覆盖,电子社保卡领用人数达5143万人。社银合作“就近办”服务网点达5000余家,涵盖社保服务58项。全省共开展劳动能力鉴定5.3万次。
---此处隐藏3003字,下载后查看---
以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十一届七次、八次全会,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三地一区”战略部署,以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利用为主线,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统筹推进稳就业、强技能、促增收、防风险等各项工作,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为实现“十五五”良好开局打牢基础。
第一,牢牢把握就业工作新定位新使命,全力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为民生改善和经济发展提供重要支撑。要坚持以构建就业友好型发展方式为牵引,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委、省政府关于就业工作决策部署,增强发展的就业带动力,压实稳就业责任,凝聚工作合力,确保完成就业目标任务,全力稳住就业大局。坚持把高质量充分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推动稳增长与稳就业政策的优化组合。建立重大政策制定、重大项目建设、重大生产力布局就业影响评估机制。设立省级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资金,支持就业重大项目建设。持续推动财政、就业、产业、区域、贸易、环保、监管等政策协同发力,构建多方参与的“大就业”格局。
第二,积极应对人口形势变化挑战,加快培养规模宏大的技术技能人才队伍,全力塑造现代化人力资源。推动技工强省政策迭代升级,促进技能人才多元供给。实施“技能照亮前程”职业技能培训行动,开展大规模技能人才培训,打造“徽匠”技能培训品牌。实施重点领域技能提升行动,围绕先进制造、“一老一小”服务等领域,开展市场化为主导的“岗位需求+技能培训+就业推荐+等级评价”项目制培训。支持各地建设彰显地域特色的技能培训品牌,推动形成“一地一品牌”。推进中国(安徽)职业技能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全面推行“新八级工”职业技能等级制度,推进“高精尖缺”技能人才分类评价。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开展“产教评”生态链建设试点。实施技工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修订技师学院设置标准,加强招生工作调度分析,培优建强一批重点院校。整合县域技工教育资源,推进市县联盟化、组团化发展。积极备战第三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举办安徽省第五届农民工职业技能大赛,全年支持举办技能竞赛300场以上。多渠道多方式开展职业技能国际交流合作。
第三,围绕大力提振消费决策部署,持续深化工资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积极促进居民增收。实施技能增收示范行动,推动落实技能人才薪酬分配指引,认定发布安徽技能友好型百强企业(雇主)。指导企业建立健全各类人才按业绩贡献决定薪酬的分配机制,对科技创新骨干人员和技能人才给予激励。引导企业贯通技能人员与管理人员、专技人员的成长发展通道,逐步提高技能人才待遇水平,使薪酬分配向苦脏累险一线岗位人员倾斜。总结推广国有企业技能人才薪酬分配经验做法,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深化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和工资决定机制改革,规范国有企业收入分配秩序。按照国家部署适当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合理制定调整方案,更多向中低收入群体倾斜。实施社保高质量参保行动,推动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扩面提质增效。
第四,统筹推进发展与安全,加强风险隐患排查处置,确保守牢人社领域安全稳定底线。依托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信息化监管系统,提升工资发放监管水平和欠薪预警能力。组织开展欠薪问题集中整治,推动欠薪问题线索动态清零。采取超常规措施,集中发力,化解政府国企项目欠薪等重点难点问题。推行合肥、淮北、宿州、马鞍山等4市挂牌或新设维权中心做法,切实加强基层劳动监察执法力量。加强新就业形态领域跨部门联合监管和行政指导,压实平台企业用工责任。持续开展社保基金管理巩固提升行动,加强常态化数据核查,落实要情报送、监督约谈、警示教育等制度,确保社保基金安全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