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提升治理效能

更新时间:2025-04 来源:网友投稿

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上,我国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着力完善目标优化、分工合理、高效协同的宏观经济治理体系,不断丰富政策工具箱,有效提升宏观经济治理效能,扎实推动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增多,国内有效需求潜力尚待释放,需以自身高质量发展的最大确定性应对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变化的不确定性,统筹好政策制定和执行全过程,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为经济持续向好提供有力支撑。

在多重目标中寻求动态平衡

持续优化经济结构、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建设美丽中国、统筹发展和安全是衡量经济治理效能的多重维度。只有加强全面谋划,在多重目标中寻求动态平衡,打好政策“组合拳”,才能不断提高经济治理的整体效能。

实现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相结合,有效衔接短期目标与中长期目标。2024年四季度以来,我国出台了一揽子增量政策,宏观政策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有效对冲了经济下行压力。所谓“一揽子增量政策”,是指更好兼顾当前与长远、总量与结构的完整政策体系,既有利于短期稳增长,又能激发中长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潜力动能,既是为了应对当前困难和压力,更是锚定现代化强国目标,确保经济基本面长期持续向好。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预期目标是5%左右,这个目标不仅考虑到当前经济潜在增速水平和支撑条件,而且与“到203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远景目标作了衔接。只有努力确保宏观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带动居民家庭普遍增收,持续改善企业利润水平,才能切实稳定社会预期、提振信心。

聚焦需求侧管理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供需更高水平动态平衡。供给和需求是市场经济内在关系中相互依存的两个方面,供给规模扩大与结构优化要以需求变化为导向,需求的实现又依赖供给。我国拥有全球规模最大、最具成长潜力的中等收入群体,消费需求潜能大,亟待通过全方位扩大内需,并以有效投资带动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增加绿色低碳、安全优质的新供给,实现供需更高水平动态平衡。展望“十五五”时期,需抓住服务消费潜力加快释放的契机,进一步破除各类市场准入壁垒,综合运用财税、金融等政策,增加优质服务供给,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元需求。

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近年来,我国绿色低碳发展取得明显进展,衡量绿色转型的指标持续向好,可再生能源发电总装机占比超过50%,2024年全国万元GDP二氧化碳排放同比下降3.4%。但客观上,绿色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依然复杂,国内能源结构偏煤、产业结构偏重、环境约束偏紧等问题仍然存在。宏观政策上要聚焦加力推动绿色低碳技术突破,促进优质要素向绿色生产力方向汇聚,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提供更强劲的动能。例如,“两新”政策就是一项体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目标统一性的举措,通过推动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开展回收循环利用行动和标准提升行动,对扩大有效投资、提振居民消费、加快绿色转型有综合带动效应。

---此处隐藏2724字,下载后查看---

展望“十五五”时期,我国经济“稳”的基础更牢靠、“进”的势能更强劲,锚定目标任务,多措并举打出高效政策“组合拳”,就能形成竞相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激发更大的发展潜能。

强化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同作用。要把预期管理放到宏观经济治理的突出位置,引导全社会把握住宏观政策取向。在货币政策方面,适时降准降息,保持流动性充裕,使货币供应量增长同经济增长、价格总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有力有效支持实体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优化调整。在财政政策方面,加大财政支出强度,优化支出结构,强化对创新和民生等重点领域保障。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对提高财政赤字率、增发超长期特别国债和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作出了一系列安排,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规模达29.7万亿元,比上年增加1.2万亿元。财税和金融领域相关政策的协调配合将合力提升宏观政策有效性,更好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加强各类经济政策密切配合。要促进就业、价格、产业、城乡、区域等宏观和微观领域各类经济政策的高效协同,着力实现增长稳、就业稳和物价合理回升的优化组合。稳增长是稳就业、稳物价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后两者又是稳增长的有力支撑。物价能够体现供需动态平衡和产销循环状态。通过合理引导供需,深化重点领域价格改革,能够带动物价合理回升,改善工业企业利润,进而提振市场信心。同时,要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将稳就业与稳投资紧密结合起来,支持各类企业稳岗扩岗。

加强经济政策和非经济性政策同向发力。要加强法治、教育、文化等领域政策协调配合,把非经济性政策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健全评估工作机制,完善自评估和送评程序。例如,在法治方面,要加快出台新版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和公平竞争审查条例实施办法,进一步破除市场准入壁垒,切实提高市场准入效能,规范涉企执法行为,依法纠治违规异地执法。在民生方面,聚焦“一老一小”等群众关切事项,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加大养老设施建设与适老化改造投资力度,为充分释放内需潜力提供支撑。

健全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机制。要将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作为引导预期的重要手段,让公众和市场机构更好理解把握政策目标和内涵,凝聚共识、形成合力。统筹政策制定和执行全过程强化一致性评估,促进政策从“最初一公里”到“最后一公里”衔接协同。借助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引入人工智能大模型等新型辅助工具,及时研判宏观形势与分析微观诉求,支撑政策优化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