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基层治理调研报告

更新时间:2025-04 来源:网友投稿

近年来,**区树牢“党建+互联网”工作理念,围绕推动基层减负增能,坚持数字赋能,在东街道、西街道、东山街道试点打造“**e治理”信息化平台,探索形成了互联互通、协同共治、多网合一的基层治理新模式,有力提高了基层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相关做法入选人民网、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年创新社会治理推荐案例。

一、主要做法

(一)搭建“云”上平台,构建社区治理中枢。将智慧化手段与传统治理模式相融合,由社区党组织牵头,将社区小区(网格)内人、地、物、事、组织等各类数据整合录入“e治理”平台,实现对社区小区(网格)全方位、数字化展示。采取线上报事转派、线下受理处置,社区工作由“单兵作战”拓宽为“智能参与”,构建了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小区(网格)党组织为主导,居民群众为主体,驻区单位共同参与的线上管理体系。发挥大数据优势,创新“一岗通办”工作模式,推动972名社区工作者常态化下沉292个小区(网格);开展“红色串门暖心敲门”行动,逐楼逐户采集小区(网格)基础信息,充实“e治理”平台数据库。依托掌上平台,融合贯通线下75个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个小区(网格)党群服务站,提供功能室一键预约、在线导航功能,为社区居民、新业态新就业群体休息、活动提供便利。

(二)凝聚“云”上合力,汇聚治理多元力量。社区党组织采取线上招募,积分管理的方式,引导多元主体参与社区服务,融合基层治理“智”治队伍。实施“志愿+积分”兑换模式,通过线上打卡获取志愿积分,兑换区党群服务中心“夏令营”及书法、绘画课程,形成爱心“储蓄”与奖品“兑换”的志愿者反哺机制,激励更多志愿者走进社区、服务居民。开展线上“随手拍”活动,建立问题“发现—反馈—激励”机制,引导新就业群体争当治理“五员”先锋,变身流动“哨兵”、移动“探头”。发挥129家驻区单位作用,列出“需求、资源、项目、个性”四项清单,确定双向认领、实现双向服务,推动形成“街道吹哨,部门报到”的闭环管理。健全高效平急转换机制,采取“后台一键发布、线下自主参与、人员灵活管理”方式,完善“三报到”工作。

---此处隐藏3655字,下载后查看---

三、对策建议

(一)增强服务理念,提升治理能力。深入践行“一线工作法”和“马路办公”工作模式,依托网格化管理体系,全面落实“街长联动”工作机制,对门责区域实施全覆盖巡查,及时发现、处置各类城市管理问题。全面整合部门、商户监控摄像头等智慧监管资源,充分发挥智慧城管平台机制,强化数字监管,加快实现门责区域智能视频监控全覆盖,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二)发动群众参与,激发自治活力。采取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市民、商户等通过自治联盟、志愿服务等活动载体参与自治,提升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责任感。以座谈会、调查问卷等形式加强与居民、商户的沟通,充分征求商户意见、了解群众需求并及时给予回馈。强化星级评比的结果应用,通过示范引领增加沿街商户、居民参与城市管理工作的积极性和满意度。

(三)完善管理机制,推进综合治理。建立门前三包管理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各方资源,制定合理的协同工作机制。加强部门间沟通、协作和联动,提高业务交流与协调的能力,形成有效的工作联动。建立健全管理信息化平台,完善门责制管理信息库,实现信息共享。

(五)推进全市覆盖,抓好常态长效。不断扩大范围,拓宽全市“门责制”管理规范覆盖面,严格按照“门责制”责任分解,落细落实各项门前管理要求,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门前管理网格,整体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营造良好的宜商、宜业、宜居的市容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