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省地志办有力指导下,广安市紧紧抓住质量这条生命线开展年鉴编纂工作,市、县两级年鉴质量逐年提高,获奖等次不断升位。2018年,《广安年鉴(2017)》被评为四川省第十八次地方志优秀成果二等年鉴;2020年,《广安年鉴(2019)》《华蓥年鉴(2019)》被评为第七届全国地方志优秀成果(年鉴类)三等年鉴;2021年,《广安年鉴(2020)》《广安区年鉴(2020)》分别被评为第八届全国地方志优秀成果(年鉴类)一等年鉴、二等年鉴。我们主要做了以下探索。
一、争取重视支持,聚力成势
编纂年鉴仅靠地方志部门单打独斗是完成不了任务的,必须依靠各级党政的重视、部门单位的支持。我们在干中争,争中干,主动向市政府分管领导汇报,成功争取到政府解决了影响年鉴编纂工作的三大关键问题。
一是年鉴部署问题。针对地方志部门发文安排年鉴编纂工作层级较低、力度较弱、执行较软的问题,每年初,我们将年鉴编纂文件送分管的常务副市长、也是年鉴编纂委员会主任审核签发,以编委会文件印发,高位部署,高位推动,增强了落实度、执行力。每年初,市政府分管领导在听取地方志工作汇报时,都要强调年鉴工作,为我们排忧解难,让我们深受鼓舞,信心十足。
二是力量统筹问题。年鉴编纂必须依靠各行业、各部门通力协作,提供高质量的初稿。我们在年鉴编纂文件中,明确要求各地各单位高度重视年鉴编纂工作,落实专门工作人员组稿,主要领导审核把关,再送年鉴编辑部统筹,赢得了各地各部门认可和支持,确保了全市年鉴资料的全面性和高质量,为年鉴分纂打牢坚实基础。
三是经费保障问题。市、县两级政府充分保障年鉴编纂工作经费,足额纳入财政预算,各地编纂经费均超过10万元。
---此处隐藏1848字,下载后查看---
坚持以机制创新促进全市地方志系统迸发出活力和战斗力,努力消除惯性思维、固步自封、死气沉沉等弊病。
一是立足提能,建立学习机制。其一,外出培训学。积极组织干部职工参加中指办、中国出版协会等机构举办的专业论坛、业务培训,开眼界、长视野、提能力。其二,以会代训学。不定期采取以会代训方式,开展业务学习,研讨《四川年鉴》《成都年鉴》《江苏年鉴》等优秀年鉴的篇目设置和内容记述,对照自身找差距,补短板,弥不足。其三,搭建平台学。在全市地方志系统通过AAA群建立线上学习平台,定期不定期推送政策文件、专家讲稿、培训资料、理论文章,引导和督促大家钻业务、提能力。
二是立足提质,建立评比机制。制定《广安市县级地方综合年鉴评分标准(暂行)》,每年开展一次县级年鉴质量评比,从观点、框架、内容、特色、条目等10个方面细化评分,评出一等、二等、三等年鉴。强化评比结果运用,将评比结果抄送各县(市、区)政府,与年底评先评优挂钩,激励了大家更加重视年鉴质量。
三是立足提效,建立督导机制。借力市政府督查室,开展年鉴供稿情况督查和跟踪督办,加快了资料搜集进度,促进了年鉴初稿质量提升。建立年鉴编纂工作督导通报制度,既注重工作指导,又通报编纂进度和问题,提出工作要求,有力提升了工作实效。
广安市的年鉴编纂工作离上级要求、与先进市州相比,还有不少差距,尤其在精品年鉴工程创建、年鉴数字化、年鉴资政辅治等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本次会议精神,虚心学习兄弟市州的先进经验,奋力推动年鉴编纂工作上水平、上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