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指出要“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广大农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此后各级政府进一步响应政策号召,因地制宜出台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方案,转变传统农业发展理念,深化农业建设理念,着力拓宽农业建设思维。农业农村现代化涵盖内容丰富,展现农村自然资源禀赋优势,可提高农业产业地位,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从而实现共同富裕目标。我国人口庞大、幅员辽阔,农业发展历史悠久,受地形地貌、国家体制、农业生产经验影响,目前仍主要以小农户分散经营模式为主,尚未全面具备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条件。本文强调立足当前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深耕乡村基层,发散创新思维,探索如何保障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农业农村现代化关联领域众多、内涵丰富,赓续思想层面、历史层面的生成逻辑精神,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石所在,为共同富裕目标实现带来新赛道。我国开展农业农村现代化,不可简单复制西方已有经验,亟须挖掘内生动力,基于国情特征和“三农”问题处理经验,考虑农业农村现代化生成逻辑差异,强调独立性和自主性。可分别从产业振兴、要素支撑、均衡发展等方向出发,寻求实践探索路径,确保农业农村现代化高效推进,进而如期实现建设农业强国的目标。
二、农业农村现代化生成逻辑
(一)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理论逻辑
---此处隐藏7189字,下载后查看---
2022年,文旅部颁发的《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指出“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作出积极贡献”。注重农村文化建设,阐述乡村原生态文化内涵,彰显农村特色文化优势,补齐乡村文化振兴短板,打造乡村文旅项目,增强农村文化事业活力。突出乡村非遗传承重要性,寻找合适的传承人,挖掘非遗文化资源价值,突破农村文化资源开发堵点。其次,完善农村生态治理机制。转变农村“重生产、轻环保”的思维,降低生态治理难度,避免生态治理计划实施偏差。改善农村生态治理多头管理现象,杜绝形式主义思想,明确考核指标,加强治理考核针对性。筑牢农村生态多元治理架构,发挥社会组织、企业、农户等主体作用,保障其知情权和参与权,拓宽生态治理监督渠道,为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此外,深化乡村组织振兴。加强农村党组织建设,展现资源协调能力,引领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选准合适的党支部书记,搭建可靠的村“两委”班子,团结村民寻求共同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规模,加强信息透明度,扩大乡村社会影响力。优化村民自治组织管理模式,在回乡人才中选定负责人,深耕要素统筹,增强村民自治组织对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支持力。
(三)均衡发展实践探索路径:改善城乡不均衡,注重区域协同发展
1.拉近城乡发展差距。首先,缩小可支配收入差距。2024年一号文件指出“促进县域城乡融合发展”。分别从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出发,探讨城乡可支配收入差距大的根源,基于城乡发展特点,逐步调整城乡生产关系,优化生产资料配置。更新乡镇工业用地规划,将部分城市产业迁移至乡村,兴建智慧农业、品质农业工业园,扩大农业产业辐射范围,进而增多农民收入,增强农民群体的农业农村现代化信心。其次,增强农村公共服务供给。落实城乡教育资源统筹,城市重点学校定向帮扶农村学校,鼓励城乡师资力量对接,着力农业农村现代化后备人才储备。完善乡村交通网络,打破封闭经济生态格局,促进城乡生产要素流动。打破城乡社保二元体制,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服务质量,营造宜居宜业乡村环境,遏制城市虹吸效应,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带来正向影响。
2.注重不同区域农村协同发展。首先,改善西部地区农业农村现代化
现状。《“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强调“深入推进东西部协作和社会力量帮扶”。由东部经济强省为西部农村提供产业扶持,统筹两地资源配置,结合农村产业链延伸需要,逐步完成产业梯度转移。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导向,布局“万企兴万村”行动,普及普惠金融政策,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在西部乡村共建产业园区。其次,促进复杂地形农村产业发展。发挥先进科技优势,直观、翔实呈现区域地貌,对复杂地形农村进行空间分析,梳理地理环境、区位条件特征。形成“一村一策”方案,提出农业农村现代化需求,定制化研发设施设备,扩大农业领域前沿技术工具普及范围。区县级政府引入“以地适机”思维,实现多乡联动、多村联动,牵头丘陵、山区农田改造,转变农田过于分散、碎片的局面,创新保障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