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第一季度政府工作报告(4034字)

更新时间:2025-04 来源:网友投稿

(一)经济运行持续企稳回升,主要指标合理区间运行。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3.5%,增速高于全国、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1%,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4.5%,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累计涨幅0.3%,进出口总额增长7.0%,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4.6%、6.3%。各项主要指标符合预期、位居全国前列,经济保持平稳增长态势。创新实施“上海20条”等稳增长政策,制定实施经济恢复提振“27条”、重大工程“139条”、新一轮专项行动计划等系列政策举措,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工业企业利润等主要经济指标降幅收窄、连续回升;扩内需、稳外需同步发力,促进经济增长全面回升。

(二)产业结构调整持续加力,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端制造业,推进一批重大项目开工建设,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先进材料等新兴产业规模加快壮大,在工业重点行业产值中的比重分别达到29.3%、27.1%、26.2%、18.2%和12.7%。加快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新建成5G室外基站4049个,累计达1.9万个,千兆宽带网络覆盖用户数达到246万户,5G网络基本覆盖全部中心城区和郊区新城。推进科技创新功能体系建设,高水平建设张江科学城、紫竹高新区、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上海基地,推进长三角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产业创新中心建设。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大力促进消费复苏,开展“上海购物节”“五五购物节”等系列促消费活动,推出美食、购物等主题旅游季,新增一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推进国际艺术品交易中心建设、南京路步行街东拓段开放等工作。

(三)发展新动能持续积蓄,新经济新业态茁壮成长。深入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举办“五五购物节”等重大促消费活动,大力拓展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新增首店1078家、保持全国第一,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6%。着力扩大有效投资,在5G、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获批开工。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股票上市委员会发布公告,批准科创板首发企业申报。完善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政策,首批226家企业参加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评选,获评企业总数达124家,国家发改委发布首批10个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标杆地方。加快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崭新的“上海蓝”正式发布,新增光伏装机34万千瓦。成功举办第三届进博会,参展企业采购商超4.2万人,按一年计累计意向成交726.2亿美元、比上届增长2.1%,溢出带动效应进一步放大。

(四)城乡融合发展持续推进,一体化生活圈建设取得新成效。全面推进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共同启动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北向拓展带建设,北虹桥交通商务区总体方案编制完成。嘉闵线、13号线二期、21号线一期等一批重要轨道交通项目和高铁枢纽配套工程开工建设,轨道交通运营总里程达到831公里,继续保持全球城市第一。加快推进南北转型发展,吴淞创新城规划和两个1平方公里先行启动区控详规划正式获批,完成外环以南9平方公里城市和景观设计国际方案征集。推进乡村振兴,完成9个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打造乡村振兴示范片区3个。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完成镇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试点,推进“土地股份合作+飞地经济”改革,推动1.41万户农民相对集中居住,新建130余个乡村振兴示范村。

---此处隐藏3001字,下载后查看---

(四)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更好统筹重点区域协调发展。全力支持配合长三角共建共享生态环境联保共治机制,加快共建江南水乡客厅。积极推进长三角跨省市轨道交通建设,加快建设联通长三角世界级港口群标志性工程,共同打造一批示范样板。深化产业链协同发展、创新链精准对接、供应链深度融合,支持上海、杭州等地建设全球投资贸易首选地,推动苏州等城市建设成为长三角全球数字变革策源地。

(五)统筹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更大力度释放发展活力。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坚持分类改革方向,发挥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作用,完善中国特色国有企业现代公司治理。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坚持“三保一优一防”,增强财政可持续性,深化预算绩效管理改革。营造更加公平透明便利的营商环境。推进实施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实施方案,开展“一业一证”试点,探索扩大适用范围。

(六)持之以恒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突出创新核心地位,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聚焦基础学科、战略导向领域,健全面向基础研究重点团队的长期稳定支持机制。大力培育新兴产业,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加快推进未来产业孵化与加速器等创新载体建设。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效率,促进新技术产业化规模化应用。深化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赋权改革,建立健全激励机制。

(七)加快城市数字化转型,更高标准打造国际数字之都。推进经济数字化。支持数字技术创新,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推动重点领域数字产业发展,提升基础软件、工业软件、安全软件等供给能力。推进生活数字化。深入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试点工作,加快建设数字教育资源库。持续推进数字医疗服务,优化互联网医院服务。推进治理数字化。全面推进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和社会治理数字化转型试点,加大数据共享、开放和交换力度,提升公共数据开放共享水平。

(八)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更高品位优化乡村风貌。不断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绿色田园先行片区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粮食播种面积始终稳定在410万亩以上。全面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25万亩以上。着力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现代种业,增加绿色农产品供给。加大农业保护支持力度,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负增长,降低养殖污染排放强度。大力推进乡村建设行动。加快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实现特色小镇应建尽建、见到实效。推动乡村振兴示范村片区化联动发展。积极推动农民富裕富足。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完成松江、奉贤两个国家级农村宅基地改革试点任务。着力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提升资源要素统筹能级,积极拓展新业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