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加强作风建设,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更新时间:2025-04 来源:网友投稿

一、整体理解中央八项规定体现的蕴涵的统一的方法论。2012年12月4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这看似简短的八项规定,却拉开了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大幕,成为扭转党风政风、带动社风民风根本好转的关键一招。它精准地针对党风建设中的突出问题,从调研、会风、文风等八个方面加以规范,为全面从严治党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这一举措,绝非偶然,而是党在深刻把握时代脉搏、洞察自身建设需求后作出的重大决策。

(一)从历史维度看:从历史的长河来看,中央八项规定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绝非凭空产生。在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党开展过多次整风运动。像延安整风运动,通过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让全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达到空前的统一和团结,为夺取抗战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些整风运动加强了对党员的教育,严肃了党的纪律,整顿了党的作风,为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也为中央八项规定的出台积累了宝贵经验。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始终将从严治党放在重要位置,不断重申相关要求。党的十四大后,“从严治党”更是被写入党章,成为党的建设的重要遵循。中央八项规定的出台,正是对这些历史传统和管党治党经验的继承。它既回应当下紧迫的问题,又着眼于党的长远发展。在当下,党面临着权力异化、腐败现象多发等问题,必须以八项规定为切入口,加快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从长远看,党肩负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的历史使命,八项规定推动全面从严治党措施不断出台,切实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为实现这些宏伟目标提供强大支撑。

(二)从现实维度看: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上升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中国道路的成功,为世界提供了新的发展模式和思路,中国有责任也有能力为人类更美好的社会制度贡献中国方案。然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中国GCD的坚强领导。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只有全面从严治党,确保党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才能更好地引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作用,承担起大国责任。当今中国正处于深化改革开放的转型升级阶段,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社会矛盾明显增多,社会风险不断加大。比如,在经济领域,产业结构调整面临诸多困难,新旧动能转换尚未完全实现;在社会领域,教育、医疗、住房等民生问题依然是群众关注的焦点。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全面从严治党,稳固党的执政根基,才能更好地协调各方利益,化解社会矛盾,拓展党的领导事业,推动国家持续稳定发展。随着党所处的历史方位、执政条件、党员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党始终面临着“四大危险”和“四大考验”。从党员结构来看,年轻党员数量不断增加,他们思维活跃、富有创新精神,但也可能在党性修养、理想信念等方面存在不足。面对这些新情况新问题,党必须深入认识把握执政规律和治国理政规律,完善治理模式,创新方式方法。中央八项规定就是在这样的党情背景下出台的,它是党应对自身建设挑战的重要举措。

(三)从逻辑维度看:八项规定致力于加强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方向。这是全面从严治党最根本的方法论。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确保国家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加强党的领导,要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各个领域发挥核心领导作用。八项规定需要与各项改革措施在协同配合中总体推进,与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的战略布局相互支撑、相辅相成。全面深化改革为全面从严治党提供动力和活力,全面依法治国为全面从严治党提供法治保障和制度支撑。八项规定在这个过程中,通过规范党员干部的行为,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为改革发展提供稳定的政治环境,推动各项改革措施顺利实施,促进法治建设不断完善。八项规定提出了处理改进调查研究、如何精简会议活动、怎样精简文件简报等八项问题的具体办法。这些具体措施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最基本的方法论。从改进调查研究来说,要求党员干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了解真实情况,避免形式主义调研;精简会议活动,杜绝文山会海,提高工作效率;精简文件简报,减少不必要的文件传达,让党员干部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实际工作中。这些具体办法从细微处着手,以小见大,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工作落到实处。

---此处隐藏4450字,下载后查看---

(一)问题导向与科学思维的相辅相成。全面从严治党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央八项规定坚持以突出问题为导向,针对干部群众最为关心的作风问题,迅速出台相关规定。这一举措开启了全面从严治党的新时代,体现了强烈的问题意识。只有直面问题,找准管党治党存在的重点难点,才能增强管党治党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全面从严治党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回应百姓需求和不断解决问题中不断深化和完善。同时,从严治党需要科学的治党理念和手段,离不开科学思维的指导。科学思维是实践论、方法论、辩证法的有机结合,为全面从严治党的路径创新和策略选择提供了哲学依据。在全面从严治党过程中,要运用辩证思维分析面临的问题和症结,看到问题的两面性,把握问题的本质和规律;运用历史思维总结治党的经验与教训,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运用战略思维加强治党的规划与布局,从全局和长远的角度谋划党的建设;运用系统思维构建治党的体系与结构,将党的建设各个方面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推进;运用法治思维加强党内法规的科学与严谨,确保党的建设在法治轨道上进行;运用底线思维明确治党的要求与导向,坚守纪律底线和原则红线;运用创新思维改进治党的策略与方法,不断适应时代发展的新要求。通过这些科学思维的运用,增强全面从严治党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和创造性。

(二)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的同向发力。全面从严治党既要严管又要厚教,既要立德又要立规,坚持正面倡导和负面惩戒相结合,必须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思想建党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基础,通过提高党员的党性修养和政治觉悟,坚定党员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保障党内制度规范的价值取向和有效实施。要抓好思想教育这个根本,坚守理想信念这一“压舱石”,拧紧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一“总开关”,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三严三实”提出了作风建设的倡导性要求,完成了作风建设由他律转向自律的提升,引导党员干部自觉加强党性修养,践行党的宗旨。制度治党是全面从严治党的保障,通过规范党内各项制度和政治生活,为党性修养的坚守提供客观基础和制度依托。用制度治党、管权、治吏是最可靠、最有效、最持久的治党方式。要构建体系完整、运行高效的党内法规体系,走出道德说教和运动式治理的困境,形成管党治党的长效机制。着力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形成全面从严治党的党内制度环境。同时,完善责任落实体系,推进制度的监督和落实,强化责任追究,让制度真正发挥作用,而不是成为一纸空文。

(三)全面推进与重点突破的双管齐下。全面从严治党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全面推进。从对象上看,管党治党要面向党员和党组织,覆盖全体党员干部;从领域上看,涵盖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和制度建设等各个方面。要实现全面从严治党从宽、松、软向严、紧、硬的转变,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和总体谋划,增强全面从严治党的系统性、创造性、实效性。在全面推进的同时,要处理好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的关系。中央八项规定抓住“关键少数”,体现了“重点论”的方法论。党员领导干部是各项工作的重要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他们的行为和作风对广大党员干部有着重要的示范和引领作用。抓住“关键少数”,能够起到以点带面、以上率下的效果。在治理议程上,八项规定内容解决了党风建设最紧迫的问题,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并推动了后续一系列全面从严治党措施的出台,创新了从严治党的实践形式。

(四)标本兼治与惩防并举的齐头并进。中央八项规定在落实过程中,既突出治标,又注重治本;既强调严惩,又重视预防。八项规定内容不多,但直接指向长期以来存在的突出问题,执行力度不减,从严从紧抓纪律、驰而不息纠“四风”,这是治标和严惩的体现。通过严厉整治,对违规违纪行为形成强大威慑,遏制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同时,真正落实八项规定,还必须正心修身、涵养文化,突出治本,以治未病的思维防微杜渐,重在预防。严惩立足于治标,为治本赢得时间;治本着眼于预防,实现边际效益的最大化。全面从严治党要构建事前一事中一事后相结合的有机反腐体系,保证工作重心前置、目标精准、重视基层,实现治党资源的优化配置。坚持标本兼治和惩防并举,体现了党中央对新形势下全面从严治党特点和规律认识的深化,有助于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八项规定开始发力,党形成了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常态。但全面从严治党不可能一蹴而就,依然任重道远。我们要准确把握和充分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的内在要求,积极学习和深入领会中央八项规定的方法论意蕴。在实际工作中,从细处抓起、向实处用功,把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落实到每一项工作、每一个环节中。广大党员干部要严格要求自己,自觉遵守八项规定,以实际行动为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贡献力量。只有这样,我们党才能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大的战斗力,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同志们,让我们以中央八项规定为指引,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为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提供坚强保障!今天的授课就到这里,谢谢大家!